熊晨超
【摘 要】近年來,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對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建筑業新型人才需求量大增,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項目現場管理的創新和教育,本文結合我院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結構要素和專業核心課程開設三個方面入手,校行企三方參與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為項目現場管理的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工作過程;建設工程管理;課程體系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建筑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興起,推進了裝配式建筑和BIM技術等創新技術的應用。當前我國建筑行業工業化程度以及綠色建筑占有率均不到5%,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水平偏低。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建筑市場會更加規范,人才競爭日益加劇,人才瓶頸將是建筑企業面臨的最大瓶頸,高素質產業工人短缺已成為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以高職院校為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替代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核心課程勢在必行。我校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正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化而設計,對于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建設工程管理課程體系原理和框架
工作過程是指為完成某項特定工作成果而采用的一系列工作流程,是一個穩定運行的系統,整個流程具有閉合性與目的性。高職教育在培養崗位化技術應用能力上比較重視,以我校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工程質量管理、進度控制、成本管理等項目管理崗位所需的技術應用能力是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部分[2]。基于工作工程導向的教學理念是通過對企業產品和生產任務對應的崗位或崗位群進行歸納和遴選,最終確定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工作崗位或崗位群,再從工作任務中提取典型工作,把典型工作任務分解成職業技能領域,分類歸納總結出學生需要學會的職業能力,根據職業能力確定專業開設的課程,繼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3]。
我院建管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把項目現場管理能力作為專業教學主線,在“必需+夠用”的前提下根據項目現場管理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要求,縮減基礎課程的門類,強化綜合實踐能力的應用培養,整合后形成新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用專業基礎課程、技能培養課和職業素養教育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以進度把控、成本估算來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能力,以現場管理和工程施工等項目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以上三者的結合,構成該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
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核心課程設定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的課程體系只是一個大框架,具體的實現過程要回歸到專業課程教學上,在建設工程管理的核心課程設計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行業、企業的需求
從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來看,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主要面向的用人單位為建筑施工企業、工程咨詢機構、監理公司等,崗位群為施工員、監理員、預算員、測量員、材料員和招投標交易員等多個職業,企業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因此,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以這部分企業的崗位需求作為核心課設置的參考標準。要面向就業崗位群,結合用人單位的技能需求不斷調整課程的側重點,及時融入新技術、新工藝的教學,構建以能力為標準的模塊化體系,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社會需要的緊缺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地方經濟,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
2.就業崗位及主要工作任務
通過對建筑行業和崗位工作的分析確定建管專業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通過篩選和歸納職業崗位群以及畢業生跟蹤調查的信息,得出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常見的工作任務,歸納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務,再從典型工作任務中分解出職業行動領域子任務,在此基礎上選擇開設的課程,以預算員為例,如圖1所示,其它工作任務分解職業行動領域省略。
3.學習領域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一個特別的“內容載體”來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我們稱之為“學習領域”。我院建管專業教學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基礎上序化為“5大學習領域”,即專業基礎領域、專業學習領域、擴展學習領域、強化學習領域、頂崗實踐領域。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采用“4+1+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1-4學期安排專業基礎領域、專業學習領域、擴展學習領域的學習,第5學期安排強化學習領域的課程學習,第6學期為畢業頂崗實習,使得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5]。
根據工作過程對課程內容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及時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引入課堂;在課程體系重構過程中時,素質培養和新技術的應用能力作為課程核心。適度淡化公共基礎課,提高專業課程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在實踐環節中,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主線,按工作子項目所需的基本能力來設置實踐內容,在教學中將融入職業崗位標準,把理論、崗位標準、技能有機融合起來。
三、形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學習領域相關課程的開設以及新型崗位工作任務特點的學習情境模擬,我校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逐步構建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雙證融通、雙合成、三階段”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崗位能力要求,根據具體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組織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參與對任務分解,提取后歸并形成職業行動領域,重構分析后形成融實踐和理論一體的課程體系,為培養新型技能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束語
以上對工程過程系統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總結分析,從中可以看到,在課程體系重構過程中,一方面在傳統學科體系上有了創新,另一方面又充分按照當前的人才需求方向進行調查研究,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出來的課程是具有一定內涵的,這個課程內涵不是理論的內容,而是實踐方面的內容,課程的知識點也是工作過程的節點,學生在學習之后可以轉向技術技能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他們的適崗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新民.建設工程施工項目系統化安全管理[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104-106.
[2]李 理.高校建設工程安全管理課程教學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5(15):125-126.
[3]張喜艷.《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設計研究[J]. 職業技術,2012(09):136-137.
[4]黃君羨,李 琳.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2):56-59.
[5]馮小軍,趙鵬飛,陳秀虎,孫明.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