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浩
摘 要:中國古典戲曲曾有過歷史的輝煌,近年來由于其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劇目創作與觀眾審美趣味相悖等原因,整體呈現一種沒落狀態。本文以山東呂劇為例,分析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所面臨的問題。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新傳播形式、改變宣傳方式,應是呂劇藝術走出困境、重獲新生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呂劇;現狀;對策
1 當下呂劇發展困境及原因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文化體制的改革及大眾媒體的沖擊,呂劇的發展遭遇諸多困境。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提出“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1]給呂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此同時,當下各種新媒體的興起,也給呂劇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1.1 創作與時代脫節
與上世紀五十年代那些契合時代背景、引發觀眾共鳴的作品(如《李二嫂改嫁》)相比,當前的呂劇創作,大多是新瓶裝舊酒:雖以現代題材為噱頭,卻深陷故事和內容單調重復的樊籠,與觀眾審美趣味相悖。如近年來的《福壽大街》(2016)、《蘭桂飄香》(2016)、《初心》(2018)、《大河開凌》(2018)等劇目,過分突出政治宣教功能,導致作品藝術價值不足;再如《家有賢妻》(2015)、《三媳參會》(2017)等劇目重在塑造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上述作品的題材和主題老舊保守、單調重復,未能與當下時代相結合,很難吸引新的受眾群體,既達不到宣揚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目的,也容易引起青年戲曲愛好者和老戲迷的厭煩,導致觀眾數量不斷減少。
1.2 呂劇團對新媒體運用不足
山東省有26個呂劇團,只有10個呂劇團[2]建立了微信公眾平臺。[3]而建立微信公眾平臺的呂劇團在運營與管理上也存在嚴重問題:內容過于單薄、質量參差不齊、資訊更新不及時、推送頻率時斷時續,甚至處于停滯狀態……如“鄒平縣呂劇團”一到三個月才更新一次;“山東省呂劇藝術節”于2016年9月停更。除此之外,多數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資訊內容枯燥乏味,如“平度市呂劇團”許多文章只是單純復制百度百科;“山東省呂劇團”公眾平臺雖更新頻繁,涉及面廣,但也面臨公眾號版面單一、內容無新意、閱讀量低、傳播效果差(每篇推送的平均點擊量在1000左右)等問題。除微信公眾平臺外,呂劇團在其他新媒體平臺(微博、手機客戶端APP)方面均無涉及,沒有抓住新媒體平臺時效性、共享性、互動性、便捷性的優點。
2 “互聯網+”背景下呂劇的發展途徑
2.1 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對于“戲曲+科技”,早年便有影視改編版的《定軍山》《李二嫂改嫁》和3D改編版《霸王別姬》的成功案例。呂劇在與現代科技結合方面,同樣大有可為。
1)全息投影技術+呂劇。“全息投影技術使人們可以看到立體虛擬場景,具有幻象性的特點。”[4]這恰好與戲曲的再現性、虛擬性和舞臺性不謀而合。全息投影的幻象化和呂劇的虛擬性相結合,能達到“1+1>2”的效果。如在《王小趕腳》的演出中,利用全息投影技術移步換景,突破時空限制,將小毛驢栩栩如生的“活化”,將上山、過河、觀景等意境通過全息投影真切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與藝術感染力。
2)VR+呂劇。VR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已被廣泛運用于多個領域。我們可以把VR的“仿真”性與戲曲的寫意性、互動性相結合,讓觀眾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到戲曲表演,如VR版《春日宴》使觀眾的目光可以進行180°自由切換,和演員“零距離”接觸。“呂劇+VR”的結合,也不應局限于舞臺錄制,而應打破舞臺局限,通過錄制演員的臺前幕后,使人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呂劇的魅力和趣味,達到繼承與發展呂劇的目的。
2.2 創新傳播形式
1)大眾性APP+呂劇。現階段雖有戲曲大全、戲緣、戲曲聽唱等戲曲類APP,但其下載量微乎其微,在非戲曲愛好者中的流傳性和傳播度極度有限。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為218億元。”[5]但其中關于戲曲內容的視頻卻寥寥無幾。事實上戲曲的潛在觀眾很多:一是逐漸接觸移動終端的老人們,二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讓孩子學習戲曲。因此,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呂劇要想得到廣泛傳播,一定要利用好其他大眾性APP(如短視頻類APP、社交類APP、資訊類APP等)。我們可以選取呂劇經典橋段進行短視頻錄制,如可以把《小姑賢》中惡婆婆行為的橋段錄成短視頻,也可以把演員的臺前幕后拍攝成短視頻,以增加呂劇的趣味性,促進呂劇的傳播。
2)文化衍生品+呂劇。“戲曲+文化衍生品”雖有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實例,但我國大多數戲曲的衍生品還停留在剪紙畫、年畫等傳統載體上。我們可以把呂劇元素(人物、故事情節、戲曲服裝等)與日常生活用品、影視書籍、玩具等的生產相結合,打造一條戲曲與文化產品交融的新道路;更可以把旅游、餐飲、酒店、游戲等與呂劇中的故事元素相結合,如開發旅游業的主題樂園、餐飲業的主題餐廳等,為呂劇文化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改變宣傳方式。目前,呂劇傳播以劇院演出、下鄉宣傳為主,傳播范圍有限。雖有“戲曲進校園”活動,但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而且缺少城市社區的傳播。在信息碎片化、瞬息性的大背景下,呂劇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細化觀眾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如針對老年群體,應以電視、廣播、報紙為主要傳播渠道,以經典曲目為宣傳重點;針對中年群體,應抓住事業、婚姻、親子關系等“社會問題”進行“解壓”式宣傳。此外,還應增加呂劇演出場次與演出頻率。正如山東省呂劇院院長蔣慶鵬所說:“當前的呂劇不是沒人看,而是演出的太少。”[6]呂劇團應在排練和演出間隙多組織一些走進社區、單位、高校的演出活動,使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到呂劇。
2.3 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1)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線下培養封閉性強、效率低、時間與空間受限等弊端,呂劇還可以開辟線上培養人才的新途徑。我們可以通過“直播+呂劇”與“呂劇專業性網絡視頻課”來拓寬線上教學、解決上述問題。如演員邵天帥通過“陌陌”APP進行直播,表演了《牡丹亭》、《貴妃醉酒》等經典曲目,普及了戲曲妝容、服飾等基礎知識,值得呂劇借鑒。此外,還可以開設呂劇網絡視頻教學課,讓呂劇名家以身示范,教授專業知識與技巧。
2)拓寬資金獲取渠道。目前,呂劇團普遍面臨資金周轉緊張的困境,絕大部分劇團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扶持勉強運轉。在影視行業中,通過眾籌募集資金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戲曲行業中亦不乏成功實例,如《玉簪記》通過眾籌,7天籌得10多萬元。因此,呂劇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QQ群、貼吧、直播等)進行宣傳,通過眾籌募集資金,解決劇團資金短缺問題。
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呂劇依然有著頑強的生機與活力。隨著國家各種戲曲扶持政策的出臺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呂劇藝術定會涅槃重生,再現輝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7月11日。
[2]建立微信公眾號的十個呂劇團包括:山東省呂劇院、濟南市呂劇團、棲霞市呂劇團、龍口市呂劇團、濱州市呂劇團、東營市呂劇團、平度市呂劇團、萊西市呂劇團、鄒平縣呂劇團、張店區呂劇團。
[3]數據來源:通過微信公眾號搜索各地呂劇團整理得來,搜索時間,2018年4月15日。
[4]曾紅宇,張波:《3D全息投影技術在數字出版物中的應用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5年第11期,101-104頁。
[5]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2018年4月23日。
[6]蘇銳:《自覺承擔振興戲曲藝術的使命》[J],中國文化報,2005年8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