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光,孫沫麗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130033)
2016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正式公布了《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1],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和薪資水平都名列前茅,如圖1和圖2所示。
近幾年,計算機專業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均在10萬人以上,但是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很多相關崗位均表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是因為目前很多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內容與人才市場需求脫軌,學生畢業時的專業核心能力不足以勝任很多工作崗位,因此只能從事應用計算機的其他相關崗位。
1)應用型本科。
應用型本科是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2],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現階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和本科第三批錄取院校。
2)職業核心能力。

圖1 本科專業就業率情況

圖2 本科專業月收入情況
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或行業工作都需具備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技能。這些能力適用范圍更大,可以說是全覆蓋,是所有從業者都必須具備的最根本、最基礎、最關鍵且最核心的能力。
3)專業核心能力。
專業核心能力是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能夠在職場中生存和發展的普遍適用技能。研究專業核心能力應該參照國家關于職業核心能力的具體要求。
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8項,稱為“8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和外語應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能力:交流表達能力、數字運算能力、革新創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
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核心能力可以參照國家關于職業核心能力的8項要求,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制訂。
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如到企業調研、通過網絡調研、通過招聘會調研、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研等,了解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如就業企業、崗位、職位、薪水、所需技能等,我們認為計算機系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人機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
“人機交互”能力是人和計算機之間對話的能力,包括計算機硬件及電路電子技術應用能力、數據結構及算法設計能力、程序設計能力、數據庫設計和網絡應用能力等。“人人交互”能力包括表達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可以通過實習、實訓、學科競賽、項目實踐、畢業設計等環節培養。
1)通過“深度校企合作”[3]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深度校企合作”可以采用“2.5+0.5+1”的人才培養方式。“2.5+0.5+1”的培養模式是學生第1—5學期(2.5年)在校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第6學期(0.5年)到企業學習專業方向課程(第4學年在企業實習需要的專業方向知識);第7—8學期(1年)在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學生在第6學期集中進行1個學期的專項訓練,是對其在第7—8學期進行專業實習的必要準備;同時,學生的畢業論文在企業實習期間完成,針對實際工程項目撰寫論文更具有實際意義。
1年的專業實習可以讓學生在就業之前有1年的工作經驗,而工作經驗是企業招攬人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能夠對學生就業起到非常直接而且有效的作用。實踐證明,在企業實習1年之后,學生畢業時可獲得較高的薪水。
由學校、實訓基地和實習單位共同對學生進行“人機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的培養,比單純地由學校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效果要好。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我院2012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3.3%,并且全部專業對口,平均薪資在5 500元以上,一次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薪資水平上都較以往有很大提高。
2)通過建設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群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教師可重點建設6個課程群,分別是:①計算機硬件及電路電子技術課程群,即認識計算機,可以通過電路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等課程及實訓環節來培養;②數據結構及算法課程群,即數據的表示和優化,可以通過數據結構、算法基礎等課程及實訓環節來培養;③程序設計類課程群,即數據的處理和控制,可以通過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課程及實訓環節來培養;④數據庫及網絡課程群,即數據的存儲和傳輸,可以通過數據庫系統、數據庫應用等課程及實訓環節來培養;⑤項目設計與開發課程群,即實際項目設計與開發技巧,可以通過專業方向課程及實訓環節來培養;⑥綜合實訓課程群,即實際項目訓練,可以通過綜合實訓、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來培養。第1—4個課程群在學校完成,第5個和第6個課程群在企業及實習單位完成。
課程群建設既包括理論教學建設,又包括實踐教學建設,尤其是實踐教學建設,對學生的“人機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3)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
專業核心課程要在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每門課程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改革,尤其是對實踐教學的改革,如基于全程案例教學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4]等。
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去掉一些教學課程內容重疊的部分,把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去掉,增加實踐的內容;同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科技資訊填充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能夠緊跟計算機學科的發展,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動態。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演練用結合的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分層次教學等,針對不同的課程、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對于不同課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改革方法;同時,針對學生學情差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會各有不同,所謂“教無定法”,只要讓學生能學懂、會應用即好的教學改革方法。
4)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
第一課堂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而第二課堂則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渠道。
我院開展的最重要的第二課堂活動是“科技活動月”,目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全部報名參加。有的學生提交了多個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根據其平時的個人興趣愛好訓練并積累下來的,用到的專業技術包括PS、Flash、程序設計、網站設計、視頻編輯、動畫制作、游戲制作等,內容多樣,各具創意。
此外,可以成立以程序設計為主的專業社團,不定期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同時,充分利用“班導師”[5]機制,每個學期都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活動或者競賽,具體活動內容見表1。
通過舉辦各種競賽活動,學生提高了對于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興趣;通過制作相應的計算機作品,參加學院組織的“科技活動月”,既提高了動手能力,又獲得了學校規定必須取得的第二課堂學分。
計算機專業學生參加的學科競賽主要包括“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和“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CCPC)”。通過學科競賽可以訓練多數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數據結構設計和算法設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事實證明,在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能力普遍較強,薪資普遍較高,提升普遍較快。
“四個結合”分別是指理實結合,即理論與實訓內容統一排課,人手一機,邊講邊練;賽課結合,即課程學習內容與相關學科競賽相結合,以賽代練、以賽促學,而獲得相應的學科競賽獲獎證書對學生找工作有直接幫助;學證結合,即課程學習內容與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讓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對學生找工作有益;校企結合,即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相結合,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工程實踐,增強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使其在人才市場上較其他高校的學生更具競爭力。通過“四個結合”,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薪資水平。
教學模式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模式,如“2.5+0.5+1”“3+1”、暑假小學期等模式,只要最終能夠促進學生就業的都是好的模式。
目前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就業上存在著供求不平衡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提出通過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使學生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從而提供學生的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該方案在長春光華學院計算機專業得到了應用,效果較好,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都達到了100%。我們相信,不同的高校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一定能解決就業的供求不平衡問題。

表1 第二課堂活動內容
[1]麥可思.《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正式發布[EB/OL]. [2017-08-08]. http://www.mycos.com.cn/index.php/Index/news_info/nav/3/id/49221.
[2]曹瑩, 鄭艷娟, 苗志剛, 等. 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研究[J]. 物聯網技術, 2016(1):103-105.
[3]李偉光, 張勇.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 計算機教育, 2017(2): 163-166.
[4]李偉光. 基于全程案例教學的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 課程改革研究, 2016(20): 48-49.
[5]李偉光. 導訓結合的班導師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 吉林教育, 2015(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