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文
摘 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分享身為教師要如何尋找課堂提問的出發點,研究提問的技巧,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提問;出發點;技巧;有效性
什么是提問呢?所謂提問就是指提出問題來問,具體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圍繞教學內容,師生之間以設疑形式呈現,以交流方式進行,以引起師生雙方反應互動的活動。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 提問的出發點
良好的出發點是提高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前提,主要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 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主要途徑,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路,為此,要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提問就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晏子在楚國的三件事,表面上看三件事毫不相干,但都是圍繞著楚王想乘機侮辱晏子,顯楚國威風,所以教師不必急著問文章寫了哪三件事,可以這樣問:“楚王想要顯顯楚國威風,結果如何呢?”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了,有的說:“楚王讓晏子鉆洞進城,沒想到被晏子侮辱楚國是狗國。”有的說:“楚王侮辱晏子不中用,反被晏子侮辱楚國是下等國。”有的說:“楚王侮辱齊國人在楚國為盜,卻成了不懂得治理國家、社會風氣不好的笑話。”
(二) 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提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事物的相似點,利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針對教師的問題展開合理的想象。如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杰奎琳慢慢端著蠟燭走上樓去,在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這是多么驚險呀,再晚一步就來不及了,但當時德國兵還沒走,如果他們發現蠟燭突然滅了,他們會怎么做?”學生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激發,議論紛紛,有的說:“少校看見蠟燭突然滅了,趕緊追上二樓,因為太暗了,少校摔了一跤,等少校緩過神來,杰奎琳已經把另一截蠟燭換上了。”有的說:“杰奎琳趕緊把手中的蠟燭丟掉,假裝見到老鼠,十分害怕的樣子,分散德國兵的注意力。”等等
(三) 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根據某個已知條件推理出某個結論,在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通過“為什么”、“根據什么可以推斷”等幫助學生的思維由感性向理性升華。如教學《楊氏之子》一文時,孔君平見楊氏之子端出來的“楊梅”,便問“此是君家果。”楊氏之子根據孔君平的推理并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如果拜見楊氏的不是孔君平,而是老子、柳宗元呢?學生思維片刻便學會依據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未聞老虎是夫子家獸?”“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
二、 提問的技巧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提問也一樣,方法有很多,關鍵要恰到好處,提問得有技巧。
(一) 適度
教學中,提問并非由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隨意安排的,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適度的提問,難度太小,學生覺得太小兒科了,沒有挑戰性;難度太大,學生無法回答,失去了提問的效果,且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如一位教師教學《白楊》一文時,追問:“白楊樹為什么長得這么直,這么大?”本來十分活躍的課堂氛圍頓時沉寂了下來,學生們吞吞吐吐,大部分學生甚至一言不發,本文主要借白楊樹來贊美邊疆戰士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白楊樹為什么長得直非本文要研究的重點,難度超出了學生的可回答范圍。
(二) 多變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并非每節課都能根據我們的預測進行,經常看到一些教師備課寫教案時,教師的課堂師生的一問一答寫得一清二楚,表面上看起來這教師教材理解得非常透徹,教案準備得十分充分,但是你能保證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測不存在出入嗎?一線的教師都清楚地發現,課堂上常常出現與教案偏差或學生答非所問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才智,根據課堂需要,隨機應變,最終解決心中的疑問。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有這樣一個提問:“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有學生調皮地答道:“身材矮小的”,學生這樣的回答其實也是正確的,但并非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可以繼續追問道:“因為晏子身材矮小,所以在第一輪楚王的侮辱中,晏子是如何取勝的?”通過變換角度,降低難度,使學生領會教師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公平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提問既包括教師的提問,又包括學生的提問,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一節課下來,教師不能占據著整堂課“唱獨角戲”,從始至終都是教師在提問,表面上看起來課堂氛圍活躍,教學內容基本傳授完畢,但只是教師一味的提問,學生的疑問得不到解決,感受不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鼓勵
有問有答是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教師的課堂提問,教師對學生肯定的回答要及時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更應該積極評價,從而幫助他們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楊氏之子》一文時,當我提問楊氏之子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好處后,一學困生挑逗到:“未聞黃鸝鳥是夫子家鳥?”見此情況我及時肯定了孩子的回答,整堂課下來,這個孩子回答特別積極,學習效果好。
總之,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課堂提問的出發點,研究提問的技巧,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2]孫保華.追求理想的課堂提問[J].教學與管理,2009,(7).
[3]楊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