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蓉
摘 要:中學語文教育不僅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具有重大意義,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和情感的成長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的本質就是情感世界的開拓,精神空間的構建,以其獨特的人文特性和豐富的表達方式為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增添助力。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對學生的文化性教育,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成長。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與情感
初中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知識與情感健全的學生,我國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有過這樣的論述:“教育不能沒有情感。”尤其是對于正處于人生叛逆期的中學生來說,加強情感教育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大意義。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親情、友情、愛情等等走入學生的靈魂深處,構建正確全面的情感思想體系?
一、 親情教育
親情是美好的,是人們亙古不變歌頌的情感。親情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凈;親情如火,使平淡經過煅燒日顯棱角;親情如詩,使乏味通過修飾達到一種意境。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作品有許多關于親情的文章,文字淺顯易懂但情感卻很深刻。通過老師的指導,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心靈交流,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親情,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親人。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這一段話節選自課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朱自清先生對父親感情表達最為強烈的一部分,尤其是寫他在淚光中有閃現出父親當時的背影,濃濃的思念之情溢滿讀者的眼眶。這并不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還寄托了朱自清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和敬愛,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朱自清感嘆了一句,不知何時再能見他一面!人們常說父愛如山,沉默無聲卻給孩子最堅實的愛,這就是父愛的偉大之處。老師此時要抓住這個切入點,將學生的思維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帶領學生回憶自己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流動,加深學生對課文和親情的理解。
二、 友情教育
愛因斯坦曾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友誼觀念。整體來看中學教材中關于友情的課文不算多,但古詩詞卻很多,這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便利。一方面古詩詞短小精煉,通俗易懂,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抓住友情這一中心思想便可;另一方面古詩詞朗朗上口便于學生記憶,在反復背誦默寫的情況下,學生不斷地對古詩咀嚼品味,能夠深入了解友誼的珍貴。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是一首情誼深長的送別詩,李白通過對送別環境的細致刻畫和氣氛的渲染,強烈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情。尤其是此詩的尾聯雖然沒有出現“送別”二字,但李白與友人的離別情景卻躍然浮現于人們的眼前。學生在品味這首詩的時候很容易就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與朋友或者親人的離別場景,無形之中幫助學生形成珍惜友情的意識。
三、 愛情教育
初中階段關于學生愛情觀的教育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語文教材中涉及到愛情教育的課文更是少之又少,個人認為這是中學語文教材唯一的不足之處。眾所周知,中學生處于懵懵懂懂對愛情向往的萌芽時期,對于異性總是有一種渴望相互吸引與接觸的沖動。無論是從家長角度還是學校的角度來說,都不希望看到學生在這個階段“早戀”,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錯誤的認知。
我們要明確青少年的心理已經開始發育,他們不再是幼年時期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小孩子。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接觸這個紛繁的世界,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大便急于擺脫父母和老師的管教,希望人們將他們當做成年人一樣看待,你不肯定他們就等于否定他們。因此,“良藥苦口”這一說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并不適合用在自我意識強烈的中學生身上。
在中學所有的課程之中也唯有語文才會涉及到“早戀”這個問題,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有必要站在學生的位置上用學生的心理去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戀愛觀,而非一味的告誡學生千萬千萬不能談戀愛。著名影視明星黃磊曾這樣認為孩子早戀的問題,他說:“我女兒要是15歲戀愛我覺的很正常,戀愛就是戀愛,青春期情竇初開懵懵懂懂我覺得是美好的,‘早戀這個詞就很混蛋。什么叫早戀?”老師對于孩子早戀的行為,需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絕非強硬的阻撓,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越是刻意壓抑學生的天性,學生越容易進行反抗。
總之,語文是一門人性化的學科,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情感體系,因勢利導,用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真摯的情感去吸引、啟迪學生,這對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