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秀

2016年,臨夏縣共種植小麥13.9萬畝,其中冬小麥13.7萬畝,春小麥0.2萬畝。為確保增產增收,該縣采取科技培訓、引進新品種、開展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冬小麥“一噴三防”等農業新技術等措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以此提高糧食單產,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春)、科普趕集、送科技下鄉、蹲點技術指導等活動,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水平。近些年,隨著氣候條件發生改變,小麥種植區域逐漸向北移動,很多地區小麥種植模式和種植技術需要作出改變,結合地區氣候環境變化,在合適的地區栽培小麥,從而保證獲得高產和穩產。
1臨夏縣小麥種植現狀分析
臨夏縣主要以冬小麥為主,春小麥種植為輔。臨夏縣屬于臨夏自治州的一部分,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是甘肅省冬春小麥間種的區域。上世紀九十年冬小麥在臨夏縣的南部潮濕地區種植,種植面積較小,小麥產量和品質較差。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地區氣候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小麥在臨夏縣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從2000年到2016年,臨夏縣小麥種植面積逐漸升高到14萬畝左右,縣區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臨夏縣地形復雜多變,氣候多樣,大部分地區為旱作把農業,干旱等自然條件頻繁,冬小麥產量低并且不穩定,為了了解和掌握小麥的生理特征和地區生態條件,根據各個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小麥生育需求提出生態氣候適宜種植趨勢。基于此,實施科學種植和合理布局完全十分有必要。
2臨夏縣小麥生態氣候條件
臨夏縣是冬春小麥混合種植區域,同時也是甘肅省冬小麥種植的邊緣地帶。因為地區主要以冬小麥為主,所以研究過程中主要以冬小麥為例。臨夏縣冬小麥主要以冬性和強冬性的中長日小麥品種為主,整個生育期大概在280-300天左右,需要至少O度以上的積溫為1800-2100度。對于臨夏縣的氣候環境來說,適宜冬小麥播種的溫度大概在14-15度之間,土壤層5cm的地溫需要維持在15~18度之間。入冬前不小于0度的適宜積溫在450-550度左右。小麥越冬期最適合的負積溫大概在-400--500度之間,積溫低于-700度后冬小麥就不能安全越冬。小麥進入分蘗期能夠忍受的最低負積溫在-17~19度之間,幼穗分化期要求環境溫度不能太高,適宜的溫度應該維持在9-12度之間,這樣有利于延長小麥的分化期,保證幼穗能夠全面進行分化。小麥進入拔節期到抽穗期這段時間要求有較高的氣溫,小麥灌漿期最適合的溫度應該在16~19度之間。旱作冬小麥整個生育期一般需水量在350-400mm的左右,具備灌溉能力的冬小麥的灌溉量一般在450-500mm左右,對于臨夏縣陰濕山區需水量在500-600mm左右。小麥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對冬小麥的產量貢獻率是不一樣的,春季小麥返青和拔節時期土壤水分對小麥產量影響最大,秋季次之,灌漿期影響最小。
3臨夏縣小麥種植氣候生態類型區劃及評價
3.1綜合區劃指標體系分析
結合地區小麥種植情況,選擇冬季不大于0的積溫,4~5月份降雨量、6月份日照小時數作為主要參考指標,將小麥單產水平作為輔助指標,同時考慮到臨夏縣小麥冬性、半冬性和春性等小麥品種的差異性,結合地區海拔高度和物候期作為參照標準,確定了綜合區劃指標體系,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3.2臨夏縣小麥適宜種植區域評價
結合上述綜合區劃指標體系,可以就臨夏縣小麥種植區域進行如下評價。首先,冬小麥種植區域評價。最適宜的種植區域海拔高度在900-2000m之間,降雨量在115~145mm之間,冬季負積溫在-40-60度之間,6月份日照小時數在180~190小時之間,這些區域主要位于臨夏縣中部濕潤區域。而適宜種植區域海拔高度在900~1800m之間,降雨量在80-115mm之間,冬季負積溫在0-400度之間,6月份日照小時數在160-265小時之間,這些區域主要位于臨夏縣南部陰濕區域。次級適宜種植的地區海拔高度在1200-2000m之間,降雨量在60~105mm之間,冬季負積溫在-500-600度之間,這些區域主要位于臨夏縣中部偏西南地區。剩余地區為不適宜種植的區域;其次,春小麥種植區域。春小麥因為春性特征,不適合在高寒陰濕地區種植,一般在最適宜種植冬小麥區域基本適合種植春小麥。
(作者單位:731800甘肅省臨夏縣種子管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