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霞+任麗曉
摘 要:因外觀設計具有復合性特征,其侵權判定也較一般專利侵權的判斷不同。文章在簡要介紹其概念及特征的基礎上,闡明產品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標準,并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問題提出修正建議。對一般消費者標準過于籠統的問題提出要確定并細化消費者內涵,對整體比較標準操作失靈的問題提出創新標準以補足,以期能對外觀設計侵權判定的完善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標準
2011年,IT科技行業領導者Apple Inc即蘋果公司,在美國法院對韓國三星公司提起訴訟,認為其旗下產品Galaxy手機的外觀設計和iPhone的創新設計非常相似,同系列平板的外觀也與iPad相像,請求法院認定該行為構成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由此,蘋果與三星這兩大巨頭之間的專利之爭拉開帷幕,并相繼在世界多國法院燃起戰火。2017年10月2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北區地方法院作出重新審理的決定,要求蘋果三星回到法庭,再次將此案推上一個新的高潮。這場長達6年之久的專利拉鋸戰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讓公眾對產品的外觀設計以及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這些法律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從更深層次上看,應該關注于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問題。
一、產品外觀設計的概念及特征
對產品的外觀設計,我國《專利法》將其定義為,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兩者相結合,或對色彩與形狀、圖案相結合所作出的一種富有美感的新設計,且可以適于工業應用。這一概念與國際上大多國家的概念大體一致,《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定義為“一切新圖案、新造型或者通過新穎的獨特的外形或外在效果能夠區別于其他同類的工業產品”,日本認為外觀設計是“通過視覺看到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能引起美感的設計”。
從這些定義上的共性可以分析出外觀設計的特征:
第一,依托于產品,適于工業應用。外觀設計是對工業產品外觀的設計,必須以具體的工業產品為載體。而且,因為工業產品由工業生產重復制造,所以外觀設計也必須能夠被反復生產,這是工業應用的含義所在。
第二,以形狀、圖案、色彩為設計構成點,要求富有美感。一種產品,其外觀可以把形狀、圖案相結合,形成一種設計,也可以加上色彩要素,使設計要素更加豐富,但必須要求有視覺上的美感。就是說外觀設計應當使產品美觀以增加產品對潛在消費者的吸引力,能夠使消費者產生喜愛之情和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其購買欲望。需要明了的是,外觀設計只要求富有美感,無須滿足一定的技術需要,這與專利法中其他兩個專利權不同。
由此可見,產品的外觀設計一方面由工業生產進步衍生而來,另一方面也是滿足社會公眾對美感的需求而來。作為一種具有美感的工業品,可以說它的特征也具有復合性。外觀設計的基點是追求美感,是產品藝術性的外在表達,作出的設計方案又靠產品實現。甚至有時外觀設計的藝術美感與產品的實用性已經相互融合,無法分裂開來。
二、產品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
對一項外觀設計而言,審查是否侵害專利權利需要遵循以下三項標準:考察產品是否屬于相同或近似種類,此為侵權判定之前提;以一般消費者角度出發評價,此為侵權判定之主體;整體比較、綜合判斷,此為侵權判定之方法。
1.種類標準
專利法對產品的外觀設計保護限于相同或近似種類,因此,判斷一項外觀設計有無侵權,首先就要考慮專利設計和被控侵權設計符合這一項標準與否。不符合的,當然就不能認為存在侵權行為。例如一家公司設計了企鵝形狀的加濕器,并就該產品申請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權,另一家公司未經其許可,擅自制造、銷售該企鵝形狀的垃圾桶,即使這兩個產品的形狀一模一樣,也不屬于對此項外觀設計專利的侵害。
再者,對專利設計和被控侵權設計進行種類判斷時,應該要結合產品用途,參照權利要求書中的說明文字、《國際外觀設計分類表》,依據商品的分類規律和習慣作出認定。在實踐中,則還需結合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根據商品銷售和消費者購買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慮產品分類時,不能過于拘泥。實踐中也存在種類不同但實際上卻相似的產品,例如帶鐘表功能的錄音機和帶錄音功能的鐘表。所以在保障外觀設計權利時,要注意區分不同情形,以求更好更到位的維護。
2.一般消費者標準
侵權判定中,由不同的個體來觀察專利設計和被控侵權設計是否相像,很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就此,目前我國是按照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的感受和評價為準。普通消費者即指生產、生活中購買或使用那些產品的人。因為只有這部分消費者,才需要比較兩種產品的異同,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斷。
但是現行《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并沒有對此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只有最高院出臺的一個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有所說明,指出判斷要根據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為準,去看待該外觀設計。據此,明確了一般消費者作為外觀設計判斷中的主體,同時意味著排除了有相應知識和能力的技術人員。
3.整體比較標準
根據司法解釋的說明,外觀設計的侵權與否應當根據涉案設計的設計特征,從整體視覺效果上進行綜合判斷。即是說明,在侵權判定中,要采取整體比較的手段。
首先,從外觀設計的整體出發,把產品的局部設計要素統一起來,從設計的全部或者首要構成來觀察,著眼于專利設計和被控侵權設計,兩者在整體視覺效果上的異同。把握大局注重整體的同時,要注意不糾結于局部,不關注于細微之處,不分裂看待設計的組成部分。然后,在侵權判定比較中要著重注意產品的創新部分,即區別于現有設計,最能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部分,如產品的正面部分等。雖說產品的設計特征都需要被觀察其對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但是創新部分相對來說要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抓住設計創作的重點,仔細觀察專利外觀設計最具新穎性美感的部位,再比對被控侵權設計的相應部位,看兩者有無一致或近似之處,也是必要手段之一。最后,在判斷外觀設計有無侵權時,可以看專利外觀設計和被控侵權設計會不會造成或可能造成消費者混淆。消費者混淆的含義是說消費者在購買或使用專利產品后一段時間,在并沒有接觸到專利產品的情形下,憑借自身的印象,會把被控侵權設計當作專利設計,這種誤認情形就是所謂的混同。當然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認定兩個外觀設計至少存在相似之處。endprint
三、侵權判定的不足之處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工業生產也愈加發達,相應地,產生的外觀設計也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專利糾紛層出不窮。既定的侵權判定標準逐漸暴露出許多局限與不足,無法完美地應對實踐中出現的難題。
1.一般消費者標準過于籠統
在理論層面,一般消費者標準自產生以來就有各種異議。有觀點認為,判斷主體應是特定消費者,即有一定知識水平,對產品有一定認知能力的消費者;有學者認為,判斷主體理應是指相應專業的技術人員;還有的認為,一般消費者標準不過是一個強加的標準。因為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過程中,是由法官進行自由裁量的,所以所謂標準不過是借口。
在實踐層面,一般消費者標準應對糾紛也存在捉襟見肘的情形。雖然我國司法實踐中都以一般消費者的眼光去判定外觀設計是否侵權,但也存在有些案件,一般消費者無法辨別差異的情況。比如不同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消費者的判斷可能會產生分歧,同一個標準卻得出不同結論,說明這種主觀裁量標準難以統一,可操作性有待加強。還有一些非日常生活用品等相對小眾的產品,一般消費者的眼光是否可靠也值得思量。誠然,對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一般消費者作為社會大眾,可以相信其具有基本的判斷能力,但是對某些專業類產品,可能就超出能力范圍了。
因此,當一般消費者不具備足夠的識別能力時,如何選擇合適的判斷主體,以作出更合理的判斷,是外觀設計侵權判定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說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中,一般消費者標準太過籠統,還需要進一步的豐富與細化。
2.整體比較標準操作失靈
整體比較標準可能存在操作失靈的情況。整體比較方法主要注重外觀設計中的創新點,認為相對其他部位來說,創新點所在的部位對整體產生的作用更大,可是最終的對比仍然基于整體,可以說創新點所帶來的影響和作用是從屬于整體的。
具體而言,在一般消費者觀察外觀設計產品的整體效果并作出判斷后,創新點所帶來的對整體的影響已然失效,這就會導致在侵權判定中產生一些相悖的結論。如整體相同或相近即構成侵權,但卻忽視了產品種類這一前提。一些產品較為成熟,因此可供設計的余地不大,外觀設計只能對原有形狀進行改進,整體形狀依舊相似。若依舊堅持這個標準,可能會有失公平。還有一些廠家抓住整體比較標準的漏洞,復制外觀設計中的創新部分,再從整體上大幅度改動設計,從而逃避侵權責任。這都是整體比較標準的缺陷所在。
四、侵權判定的修正建議
針對外觀設計侵權判定中顯露的不足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有必要對現行的侵權判定標準進行反思,從而提出修正的建議。
1.確定一般消費者的內涵
統一實踐中對一般消費者的理解,可以考慮把它定義成被控侵權設計產品的購買者。因為只有這些消費者,經歷過外觀設計的視覺效果比較,然后購買,應該對外觀設計產品有相當的了解。以被控侵權設計產品的購買者出發,也有利于保護市場競爭,限制并保障權利合理實施。
在此基礎上,確定特殊情形下消費者的內涵定位。對于那些消費市場較小的小眾產品或專業產品,如少見器械或者電子產品等,一般的消費者缺乏相當的認識能力,就應該由在這類產品上有一定知識水平的特別消費者來做出判定,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觀察和比較,得出合理結論。
2.兼納整體比較標準與創新標準
在整體比較標準的基礎上,納入創新標準,起到侵權判定的補足作用。創新標準意為被控侵權設計有無包含了授權設計中具有創新性的部分,并且這個部分可以明顯的被為一般消費者看到。與整體比較標準相比根據,創新標準的對比內容和效果更加明確,在判定過程中只需對比設計的創新點,根據專利文件中的內容,考察并對比即可。
兼納整體比較標準和創新標準,可以讓這兩種標準互相補足,以此來應對實踐中千變萬化的問題,使得判定標準更加完善,從而推動發明創造,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五、結語
我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外觀設計作為專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審查并反思我國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標準,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可行的修正建議,以期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外觀設計的制度進步。
參考文獻:
[1]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76-277.
[2]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7-179.
[3]彭學龍,趙小東.外觀設計保護與立法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知識產權,2007,(06):74-79.
[4]李明德.外觀設計的法律保護[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5):48-52.
[5]程永順.淺議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J].知識產權,2004,(03):3-7.
[6]胡充寒.外觀設計侵權判斷“一般消費者”標準的反思與修正[J].法學雜志,2013,34(12):54-60.
[7]袁博.外觀設計侵權判定“整體比較”標準的反思與修正[J].電子知識產權,2011,(07):84-89.
[8]龔怡旭.外觀設計侵權判定及判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作者簡介:林夢霞(1992.05- ),女,漢族,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人,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