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高中語文情境教學模式已經慢慢滿足不了學生學習的發展需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完成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化。教師需要緊緊抓住情境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創建相應的課堂環境,加強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合作,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現狀,探究如何有效優化情境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境教學;優化策略
情境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它的優點更加明顯,教師能通過情境的幫助將抽象的語文知識點變得具體化,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情境中發現語文的魅力,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為下階段的學習建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忽視了情境教學法的優化,長期使用單一的教學策略,導致學生喪失情境學習的新鮮感,不會主動進行知識點的進一步探究,語文綜合素養不能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的優化,完善語文知識框架,掃清未來語文學習道路上的障礙。
一、 轉變課堂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高中情境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持有錯誤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本身才是情境中的主體,學生則是知識點的被動接受者,一味地在情境中進行理論知識點的灌輸,使得學生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慢慢地對語文學習產生厭惡感,導致情境教學法使用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師要及時改變這個教學現狀,調整課堂師生關系,將本末倒置的課堂關系扭轉過來,發揮學生在情境中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情境設計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在情境中的學習有效性。教師要正確定位自己在情境中的位置,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指明情境探究的方向,防止課堂時間的浪費,同時教師在情境中要適當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學生的語文發展需求,幫助他們從根本上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在進行《再別康橋》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會選擇使用情境幫助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先詢問學生對徐志摩先生的了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他死于飛機事故以及他和陸小曼的故事,但是對他的文學作品卻是知道得很少,接著我使用投影為學生播放了一小段徐志摩先生的紀錄片,著重于展示寫《再別康橋》的場景,在憂傷的音樂下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然后我讓學生閱讀《再別康橋》這首現代詩,通過情境的融入在情感上和徐志摩產生共鳴,并且為了提高學生對這首詩的感悟,我減少了對學生學習的干涉,保證他們在情境中的自由程度。最后我會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情境中閱讀完這首詩之后的想法,及時對他們做出調整。教師在情境中要重視師生關系的轉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主動融入其中,更好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二、 建立生活聯系
知識源于生活,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希望學生能靈活運用知識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此,教師要重視構建生活和語文教學的橋梁,提高學生語文理論和實際運用的結合程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能專注于學生語文理論成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活素材的融合,為學生創建生活化情境,使得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生活化情境創建對教師教學的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需要教師在課堂對語文教學內容再一次進行探究,挖掘和生活有所聯系的部分,作為情境創建的基礎,同時也要求教師有足夠的生活積累,能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現狀,選擇合適的素材,保證學生的注意力能始終集中在語文情境中。
例如,在進行李白《蜀道難》這首詩的教學時,大部分學生在閱讀以后不相信蜀道有李白形容得那么難登,為了改變學生的想法,我使用投影為學生展示了蜀道的真實情況,并且播放了生活中人們登蜀道的照片,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情境,學生在觀看了這些內容之后對這首詩描繪的畫面有了更強的共鳴,對它的理解也加深了。又如在進行魯迅先生《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我會為學生展示祖國從世界其他國家借鑒經驗幫助發展的例子,為學生打下生活化情境的基礎,接著我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挖掘“拿來主義”帶來的益處。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更投入地反思生活,對課文從深層次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在高中語文課堂中使用生活化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打下了堅實的語文學習基礎。
三、 完善評價模式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能讓學生了解現階段學習的不足,幫助及時做出調整,因此,教師要重視評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使用策略。情境教學的開展也不能脫離評價機制,因為大部分教師情境創建的經驗不足,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教師卻沒有意識到,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的方式掌握學生情境中面臨的問題,針對評價結果對情境創建做出調整,保證后續情境開展的有效性。教師也要重視情境教學過程中評價模式的完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相互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完成取長補短,完善語文知識儲備;同時也能將情境分成一個個小的環節,從細節上進行評價,讓學生的調整更加有目的性。
例如,在進行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會創建能自由表達想法的課堂情境,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描述自己印象中能體現中國建筑特征的建筑物,每當學生表達一次觀點,我會做出評價,講出其中的不足,讓他們在下面的描述時做出調整。在經過多次的評價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掌握,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 結語
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使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教師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對情境不斷優化,滿足學生語文學習需求,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道路掃清障礙。教師要發揮情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效果,為教學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玉姝.如何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情境教學[J].考試周刊,2016,(33):22.
[2]萬菊蘭.以趣入課,融情于教——高中語文課堂情境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學時代,2013,(10):118.
作者簡介:
唐海燕,江蘇省沭陽縣修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