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銘+張朦朦
【摘要】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供給側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極大的提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推動社會的和諧建設,推動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市場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金融制度對改革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順利展開,應當從金融角度入手,對其予以支持。文中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探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政策。
【關鍵詞】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金融支持政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政策會對經濟總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政府應當認識到金融制度、金融體系在改革中發揮的作用。隨著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暴露出許多矛盾,而改革是必然趨勢,其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相符,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利用金融工具、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對供給側改革予以支持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市場之間的關系
(一)金融動蕩與經濟放緩
雖然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也應當意識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自2010年開始,我國GDP的增長率呈現出了明顯的下降趨勢,2010年我國的GDP增長率為10.6%,而到了2015年GDP的增長率僅為6.9%,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增長進入了低態增長空間。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經濟衰退也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變緩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水泥、煤炭、鋼鐵等行業存在嚴重的生產過剩情況,我國需求不足的情況極為明顯,這對經濟增強有極大的抑制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內生性模式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從表面上來看,這一問題既不存在政策性也不存在周期性,實體經濟的結構方式與經濟增長因素均因為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此時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使用時代需求,不具有可持續性。
隨著經濟增速的減慢,金融市場也發了一定的變化,第一,金融對尸體經濟的支持缺失,從當前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銀行體系是各主體主要的融資渠道,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市場利率則相對較低,此時貨幣總量呈現出平穩的上升趨勢。在此情況下,中小企業多面臨著融資困難等問題,而這些企業優勢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主力軍。對于實體經濟,金融表現出了擠出效應,銀行有60%的信貸資金均被應用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或中長期貸款,金融資源多分配與房地產、基礎施設行業,而這類行業的產出效率相對較低。第二,資本市場并不完善,首先股票市場仍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其次資本市場對創新能力的支持不足,再次不良貸款風險與日俱增,最后地方債務較為嚴重。
(二)金融制度對攻擊的抑制與約束
在經濟發展中,創新、制度、資本、土地與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是重要的因素,從其它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在沒有達到中等收入時期時,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因素為資本、土地與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而達到中等收入是時期以后,經濟增強的主要推動因素則是創新與制度。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些要素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供給抑制與攻擊約束作用,為了減少抑制與余數,我國必須積極深入開展展讀改革工作,將經濟發展的潛力挖掘出來,使經濟增長具備較強的活力。在制度與資本方面,金融表現出了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對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以及融資多樣化來說支持力不足。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中等收入使其,此時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是由我國經濟影響要素以及產業結構所決定的,銀行需要對成熟發展的行業予以現金流支持,在此情況下,創新型產業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就無法得到保障,這對創新企業發展、企業創新活動的展開造成了金融抑制。金融市場呈現出超級銀行比重過大、國進民退、中小企業受到擠壓等特點,而資本市場創業板、場外股權交易、新三板等在市場上所占的比重極低,資本市場結構呈現出單一的特征。在結構性問題的影響下,我國難以實現良好的經濟轉型。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政策
(一)加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與引導
在對經濟發展予以引導與支持的過程中,第一,金融行業首先要對社會資源予以優化配置,從而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應的政策性目標能夠有效實現。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可以對市場手段予以有效利用,繼而對社會資金予以引導,使其可以從限制行業中退出,這種引導能夠使金融更好的應對市場需求以及宏觀政策的變化。金融行業應當不斷進行創新,使新興產業可以得到金融支持,獲得充足的融資,使基礎設施領域、科技產業都可以得到較好的發展。第二要金融行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了使其作用可以有效發揮出來,金融行業應當積極開展產品創新、工具創新以及模式創新工作,從而使社會需求得到擴大,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使產業庫存得到消化。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發展愈加完善,融資渠道也越來越多,此時資產處置方式也相應優化,這對銀行信貸來說是有益的,可以減輕其市場壓力,并使僵尸企業的債務與資產處理工作變得合理、高效。市場參與主體可以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投資,融資結構多元化與層次化的特征更加明顯,融資成本的降低對實體經濟發展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二)加強對相關機制的創新
經濟系統性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實體經濟增長變緩,當實體經濟發展受阻時,其將不能夠保證金融體系的收益與流動性,此時金融發展將面臨困境。如果其次發展同時存在機構治理混亂、資本低效、資本空轉等問題,那么系統性風險將愈加嚴重。此時必要利用制度創新的方式,化解、防范風險,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展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具體來說,對相關機制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應當建立健全金融市場服務體系,使其具有多層次、完善化的特征,繼而推動創新性企業機制的有效建設。資本市場體系應當向著多角度、直接融資的方向發展,使經濟結構升級可以穩步展開,關注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對其予以引導,使其可以在市場中獨立發展。其次要對金融創新予以鼓勵,是金融業務可以及早完成升級與轉型。金融行業應當根據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積極創新金融產品、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模式,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專業、企業并購重組等工作的展開,并對新興產業給予金融支持。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應當積極發展消費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拓展服務類型,提升服務質量。最后,要兼顧需求管理以及供給管理,加強體質改革,是融資成本、稅負、市場準入門檻等都得到有效降低,使企業、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會受到僵化機制的不良約束,從而提升經濟的競爭力。
(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予以防范
金融活動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想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就必須關注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第一,應對實體經濟負債率以及宏觀杠桿率予以降低,提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最終降低金融風險,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金融、經濟與社會都能夠在和諧的狀態下發展;第二應當深入開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這有利于推動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與穩定運行。從我國金融監管的實際情況來看,監管工作嚴重落后,其效率極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風險。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應當從經濟發展、金融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宏觀監管體系,繼而對系統性風險予以防范,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展開創設健康的環境。
三、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推動經濟轉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能夠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增強的重要動力。而金融市場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能夠對改革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基于這一點,應當對金融支持政策予以充分利用,利用金融支持政策加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與引導,加強對相關機制的創新,對系統向金融風險予以防范。避免金融抑制難題的存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展開。
參考文獻
[1]李俠,楊洋,田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7(05).
[2]張紅偉,向玉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03).
[3]王海全,姚林華.廣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廣西經濟,2016(11).
[4]史建幫,馬德功,劉淑涵.金融支持研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5]吳先滿,蔣昭乙.江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6(05).
[6]]劉新.金融支持寧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