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它在提高社會資金運用效率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風險。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基礎上,提出規制互聯網金融的原則、目標和舉措,以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良性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監管 法律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和業務類型
互聯網是推動金融普惠的重要力量。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業態,被界定為“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支付清算、資金融通、風險防范等金融功能,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優勢和場外、混同、涉眾等特征,并打破金融壟斷,實現消費者福利的創新型金融。”它借助于五聯網的“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選擇、惠普”的特征,使其具有操作更便捷、交易成本更低、參與度更高的特征。
目前,互聯網金融已形成如下幾種業態:第三方支付、P2P和股權眾籌。國內貨幣支付體系中,如果把央行支付系統比喻為“心臟”,則商業銀行的支付渠道為“靜動脈”,而第三方支付為“毛細血管”,是國家整個貨幣體系的有益補充。
P2P和眾籌融資分別是債權和股權交易的平臺,屬于直接融資的范疇。在直接融資的“金字塔”中,證券業處于頂端,互聯網融資處于底端。如果說證券市場是精英們的融資“王國”,則類似P2P和股權眾籌的互聯網融資平臺是草根們的融資“樂園”。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的規模還不是很大。為了鼓勵和保護互聯網金融創新,整治違法違規行為,切實防范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國務院于2016年4月頒布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開始全面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與現代互聯網技術有效結合的產物,其本質仍是金融,但是其風險有特殊性。它兼具傳統金融行業的風險與現代互聯網技術固有的新型風險,更具有涉眾性風險,風險涉及面更廣,傳染性更強。
互聯網金融風險包括:技術風險、業務操作風險、貨幣政策風險和法律滯后風險。本文重點分析法律風險,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三、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指企業在經營活動和法律實施過程中,由于外部法規和政策的變化導致企業的經營行為不符合法規或簽訂的合同因違背法規失去效力的風險可能性。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對于立法和監管機構而言都是新領域,面對的都是新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均在摸索中制定和貫徹。尤其從去年之后,監管機構陸續頒布了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規定,此行業的經營者或從業人員面臨的法律糾紛不斷增加。
盡管中國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將第三方支付機構界定為非金融機構,但是,“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的缺位,使得支付結算型機構在市場準入、沉淀資金管理、內控、風險防范和客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無法可依。互聯網金融涉及的法律糾紛具備以下特征:
1.涉案人數多且分散。傳統金融支持了工業經濟的發展,遵循二八原理,只要支持20%的大企業就能拉動世界80%的發展。而新金融要轉為支持其余80%的中小企業、個性化企業、年輕人和消費者,它希望解決的是更加公平、透明、更加支持那些過去沒有被支持到的80%的人和組織,取得“長尾利益”,但同時必然面臨“長尾風險”,法律上的表現為涉案人數多。以互聯網借貸為例,它采用多個出借人將資金借給一個借款人的模式,一旦借款人無法按時履約則易產生集體訴訟。再者,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使其服務對象很廣泛,能突破地域限制,這導致涉案群眾分散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這將加劇司法解決難度。
2.法律關系多樣復雜。互聯網金融創新速度快和產品種類多的特性,導致了其法律關系的復雜多樣性。一般來說,互聯網金融常涉及多個主體,例如,在互聯網借貸中會涉及出借人、借款人、互聯網借貸平臺和抵押人四種不同主體。另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復雜交易技術、不同渠道和多種經營模式,導致對具體法律關系定性的困難。
3.法律糾紛數量大。截至去年底,全國累計的停業和問題網貸平臺共3454家,其中95%屬于民營網貸平臺。國家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之后,由此引發的法律糾紛案件數量不斷增加。
四、規制互聯網金融的原則和舉措
互聯網金融降低了投融資者的準入門檻,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需求,促進了市場競爭。在分散金融風險的同時也提供了監控金融風險的手段,深化了多層次金融市場,而法律是建立和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制度根基。
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應秉持鼓勵創新和規范發展并舉的理念,追求兩個監管目標,一是協調風險防范和金融創新,二是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在防范其風險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法律紅線,因為它們涉及到公眾利益,影響面廣;另外,堅持合作共管共享,監管部門之間,監管部門、行業、企業和消費者之間要加強合作。
具體來說,應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對其準入條件、業務模式、風險控制和監督管理作出明確規范。首先應梳理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互聯網金融活動中能適用的,要將其納入現有法律體系中。其次,針對不能被現有法律法規涵蓋的互聯網金融活動,要進行補充立法和配套制度完善。再者,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容易受到互聯網金融組織的侵害。需要制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和法規,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對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分配和責任承擔以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等作出明確規定,還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教育,使其熟悉相關業務流程和風險點,提高他們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東.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P107-127.
[2]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4期,P87-97.
[3]陶震.關于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的探討,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4]方宇菲.互聯網金融糾紛的特征,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第19卷12期.
[5]趙靜.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路徑探析,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作者簡介:周勝軍(1968-),男,漢族,浙江諸暨人,律師,研究方向:金融法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