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財政部陸續公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22號、23號、24號、37號,引起了金融界的震動。本文將在研究新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準則的基礎上,具體分析對部分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的影響,通過對工商銀行金融資產的測算,探討本次準則修訂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金融工具 準則 資產支持證券
2017年3月31日,財政部修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并于5月2日修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以下統稱為“金融工具準則”)。此次金融工具準則的修訂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修訂的背景與內容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放大了金融工具的部分會計問題,例如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過于復雜,主觀性強,盈余管理操作空間大,已發生損失模型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等等。在各個國際機構和組織的督促和倡導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于2014年7月24日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 9)替代《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 39),擬于2018年1月1日生效。
根據2010年財政部頒布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路線圖》的安排,為應對國際金融工具準則的變革,我國也遵循IASB修訂原則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金融工具部分進行了修訂,新金融工具準則和IFRS 9實現了實質趨同,主要修訂:一是金融資產分類由現行“四分類”改為“三分類”,減少金融資產類別,提高分類的客觀性和有關會計處理的一致性;二是金融資產減值會計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損失法”,以更加及時、足額地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準備,揭示和防控金融資產信用風險;三是修訂套期會計相關規定,使套期會計更加如實地反映企業的風險管理活動。
二、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分類和計量對資產項目的影響——以工商銀行為例
本次金融工具準則修訂中,22號準則是基礎,23號和24號準則是針對22號準則界定的金融工具發生特定交易或事項而做出的有針對性的具體規定,37號準則是隨22號、23號和24號修訂后相應的信息披露規定。可見,22號準則中金融資產分類的變化是本次修訂中基礎的基礎,它決定了金融資產計量屬性的選擇和未來計入的會計科目。本文將具體研究新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準則對金融企業資產項目的影響。
(一)新金融工具準則下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的變化
新金融工具準則以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作為判斷標準將金融資產分為三類:(1)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AC);(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TOCI);(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FVTPL)。新舊金融工具準則下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的變化見表1:
(二)新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的影響
舊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資產類別進行判斷的依據是“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圖”,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判斷依據是“交易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增加了分類判定的客觀性,削弱了實務層面的主觀隨意性。但金融產品的繁多和業務條款的復雜,導致實務中具體情況繁雜,既不能粗暴的指定舊金融資產的某個類別歸屬新金融資產的某個類別,也不能簡單的判定某類金融資產是什么類別,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甚至要逐條逐項的進行判別。
1.貸款或墊款。在實務中,部分貸款尤其是對大中型企業貸款很可能不是格式合同或標準合同,而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單獨定制獨特的產品條件或參數,設置可變利率、提前償付權、展期選擇權等條款,導致金融產品在確定類別時無法通過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的檢驗,只能分類為FVTOCI(債權)。
2.票據貼現。在實務中,受資產流動性管理和監管部門對貸款額度管控的影響,商業銀行通常會在特殊的時間時點大量的對貼現票據予以轉貼現,資產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都發生了變化,原本應該劃分為AC的貼現票據則應改為FVTOCI(債權)。
3.資產支持證券。資產支持證券(ABS)一般根據標的資產的現金流質量進行分層,不同層級的商業模式可能存在差異。其中優先級投資者主要為了獲得標的資產的本金及利息,符合SPPI原則可分類為AC,最低級或次級債券等低于金融產品標的資產風險敞口的,承擔了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應考慮分類為FVTOCI(債權)。
4.應收款項類。針對“應收款項投資”中的結構化產品,其金融資產類別判定的方式同ABS有些類似,如果其不屬于信用保護的最高層級,則其無法滿足新金融工具準則中SPPI原則,應歸入FVTPL;若其屬于信用保護的最高層級,則可歸入AC。
上述談到的這些金融產品,就必須從原資產項目中劃分出來獨立地進行金融資產類別的判定,有的甚至要仔細辨別金融資產相對應合同的具體條款。
(三)新金融工具準則下工商銀行會計報表中金融資產的測算
廖漢琴選取了2012~2014年間上市公司進行統計研究,金融業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占資產總額高達92.08%,非金融與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占資產總額僅10.64%。由此可見,本次金融工具準則變更將主要影響金融企業的會計報表。根據財政部的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安排,最早于2018年1月1日起執行的A+H股的金融企業共有14家,其中銀行業9家、保險業4家、證券業1家。本文將以“工商銀行”為樣本研究新舊金融工具準則下的會計報表中的金融資產項目(見表2)。表中對工商銀行2018年會計報表中的金融資產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進行了轉化,可以看到:
1.新舊金融工具準則下,金融資產的總量基本沒有發生變化。endprint
2.舊金融工具準則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19,810億元,其中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的5,368億元,計入其他綜合收益14,442億元;新金融工具準則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25,179億元,其中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4,043億元,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21,136億元,新金融工具準則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增多。
3.新金融工具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附有特殊條件或條款的企業貸款或墊款,尤其是會大量進行轉貼現的貼現票據的金融資產類別判定后計量屬性發生變化。這部分資產在銜接過渡時原賬面價值和實施日新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追溯調整,也必然帶來其他綜合收益的大幅變動。
4.新金融工具準則下,導致凈利潤指標發生變化的除計量屬性發生變化的資產外還包括了為交易而持有的債券投資,原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權益投資,這部分資產由于在工商銀行年報的附注中仍然無法準確地查閱詳細內容,本文認為更可能分類為FVTOCI(債權)、FVTPL,也將帶來對損益表的影響。
三、新金融工具準則仍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資產中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范圍擴大,損益波動性加劇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部分已攤余成本或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將改為已公允價值計量,如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在舊金融工具準則下可以以成本計量,但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以公允價量計量;又如對于舊金融工具準則中的貸款及應收貸款類投資,附有特殊條件或款項導致無法滿足SPPI原則時,新金融工具準則下只能分類為FVTOCI,以公允價量計量。所以,新金融工具準則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占比將顯著上升,必然導致經營指標波動性增大。
(二)金融資產初始確認和后續計量的難度增加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擴大,也極大的增加了金融資產初始確認和后續計量的難度,例如改變了資產分類和計量方法的轉貼現票據,作為非標準資產,市場上并沒有公允價值基準,無法獲取合適的可供參考的價格,在公允價值計量操作上面臨很大的困難;后續計量中計提減值準備的預期損失模型,要求全部信貸資產無論是否存在客觀減值證據,均需在報告日計量預期信用損失,集體減值,并持續關注預期信用損失的變化情況,根據預期信用損失的惡化程度采用不同的計量方法,減值測試工作的廣度、時間跨度、復雜程度均大大增加。
(三)新金融工具準則仍留有大量利潤調節空間
在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無論是金融資產類別的判斷還是重分類都仍然存在選擇判斷的權利,給予了管理層操作利潤的空間。例如新金融工具準則放寬了金融資產重分類的限制條件,三類金融資產AV、FVTOCI、FVTPL之間都可以進行重分類,雖然不會對以前已經確認的利得、損失或利息追溯調整,但仍然會影響當期的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給予了管理層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間,加大了會計核算的難度和復雜性。金融資產的類別會直接決定其計量模式和對利潤的影響,如果經營主體為了平滑利潤或提高、降低本期利潤,而影響金融資產分類或重分類的判斷,新金融工具準則的精準實施必然要打折扣。
注釋
本文簡稱分別為:FV(Fair Value)-以公允價值計量,AC(Armortilized Cost)-以攤余成本計量,P&L(Profit and Loss)-損益,OCI(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其他綜合收益,FVTPL(Fair Value To Profit and Loss)-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FVTOCI(Fair Value To Other Comperhensive Income)-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ECL(Expected Credit Losses)-預期信用損失模型,IL(Incurred Loss)-已發生損失模式。
SPPI(solely 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原則—合同現金流量僅為對本金和以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的支付。
《金融資產分類對金融業綜合收益的影響——基于IFRS9的動態研究》,廖漢琴。
筆者統計,在A股和H股同時上市的金融企業中,銀行業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9家,保險業有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4家,證券業有國泰君安1家,共計14家。
本文中工商銀行2018年各類報表數據將完全使用工商銀行2016年的相應數據進行測算。
參考文獻
[1]邱月華,曲曉輝.《后金融危機時期金融工具國際準則的發展及啟示》,《會計研究》2016年第8期.
[2]耿建新.《金融工具會計端倪的一角冰山——國際9號和我國22號準則之確認與計量》,《金融會計》2017年第4期.
[3]廖漢琴.《金融資產分類對金融業綜合收益的影響——基于IFRS9的動態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蔡彥貞(1985-),女,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