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方法的革新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空白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能力、打造更加高效的課堂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空白教學;能力培養;語言表達
歷史“空白教學”,就是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問題等方面故意形成空白,把時間留給學生掌握,把內容留給學生欣賞,把問題留給學生思考解答的教學方法。空白教學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青睞。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空白教學法的作用及其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談幾點看法。
一、 空白教學法的作用
記得一位美術老師上美術課的故事:那天他本想教學生畫一只長頸花瓶的,可直到他要畫瓶頸時,許多學生還在為上節體育課的競賽得失而爭吵不休。告誡幾次都無效后,生氣的他把粉筆一扔,一聲不吭地站到一邊看教材去了,黑板上只留下那畫好的瓶口和剛要開始畫的瓶頸。結果,持續了十多分鐘的吵鬧聲在幾秒之內就停下來了,學生們紛紛拿出紙筆開始畫畫。更意想不到的是,課后把他們的作品收上來之后,發現五十多張作品中,五花八門的花瓶款式竟有三十多種!這位從教多年的教師感嘆: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幫孩子的想象力有如此的豐富!從這故事,我們至少應該可以看出空白教學的以下幾點作用:
1. 調控學生上課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日常教學中,學生在思維意識上習慣了老師的喋喋不休的講解和告誡,所以當你在不厭其煩地講解告誡時,往往會形成一種“耳邊風”的結果:你講你的,他做他的。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如果這時你突然停住不講了,反而會在他們心里形成一段空白,引起他們的注意:發生什么事了?怎么突然不講了呢?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上課期間往往會注意自己語速快慢的調整,其目的,就是為了形成學生思維意識上的空白,調整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一直是我們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而空白教學法恰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試想想,如果不是美術教師無意間留下了時間和作品上的空白,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款式各異想象豐富的作品呢,其結果毫無疑問應該是五十多張一模一樣的長勁花瓶吧。
3. 讓教學更加完美、有效
“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空白本身就是一種美。有人曾經想為斷臂維納斯裝上手臂,但發現無論怎么裝,她都不如沒裝手臂之前美。手臂的缺失反而使維納斯有了一種獨特的美。教學也一樣,教得太滿、太細、太實,不留一點空白反而會造成教育的缺失。給教學留一點空白卻往往能讓你的教學更加完美、有效,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空白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空白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形式多樣的。歸結起來,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 教學時間的空白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把一堂課45分鐘講得滿滿的,有時甚至下課了還要拖課。這種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呢:第二節課一提問,講過的知識學生往往不是答得不三不四就是根本答不上來。更不用說能力的體現了。其原因很簡單:老師講的太多占用了學生的時間,學生被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時間去識記、理解、分析和考慮問題,培養各方面的能力。課后學生在歷史這種“小科目”上也不可能花多少時間。結果該掌握的知識沒掌握,該培養的能力沒培養,學生成了只會記筆記的機器,造成“猴子累死掉,把戲不好看”的結果。因此,歷史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盡量做到精心備課、精講精練,騰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自己去閱讀、識記、理解,這就是教學時間上留的空白。
(二) 教學內容的空白
教學空白是一門藝術,它體現在教學內容空白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的空白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這幾個方面:
1. 導課之中留空白
一堂好課離不開好的導課,而好的導課更離不開好的空白設計。教師們在上新課前往往會設計一兩個涉及新課內容的問題來引出新課,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學了這課才知道!這就是導課中的空白,它給學生制造了一種迫切想要解決懸念和激發了學生想要找到答案、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達到了長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這就是導課中的空白的作用。當然,想要達到這種效果,所設計的問題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要盡量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我在上《君主集權的強化》一課時就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很多學生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大家可還記得里面有這么一個劇情:不管乾隆帝怎么逼劉墉講話,劉墉只是擠眉弄眼的回應,就是不開口說話。劉墉為什么不開口說話?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寧可受皇帝的責罰也不開口說話的,你們想知道嗎?由于問題是源于學生喜愛的電視劇,所以問題一出來,馬上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整堂課學生的熱情和參與意識都非常強烈,“文字獄”的知識也得到了更形象的理解和很好的掌握。
2. 語言表達留空白
語言表達的空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講述的空白。知識講述的空白不是不講,而是把講述者的角色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現在的孩子處于信息時代,他們的閱讀面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廣得多,很多歷史知識、歷史典故他們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非常熟悉,所以對于那些學生們熟悉的歷史知識如赤壁之戰、紅軍長征之類的歷史,我們完全可以組織學生自己來講述,教師只需在一些關鍵之處給學生提個醒即可。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教學效果也比教師的“一言堂”好得多。二是語句表達的空白,其空白之處應該是重點的歷史概念。心理實驗證明,人們對本應該完整的事物中出現的缺損有著一股強烈的補缺意識。語句表達空白目的,就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自己來思考來填補空白,從而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例如,在講解隋唐高超的建筑水平時,我對學生說:“隋唐時的建筑規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其突出表現之一,在橋梁建筑史上就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講到這,我突然停了下來,看著大家不說話了。學生們都看著我等著我的下文,可我偏不講。一會兒后,學生們就憋不住了,不知道的開始查書,知道的都開始叫了起來“趙州橋!”endprint
3. 問題答案留空白
歷史教學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歷史評判能力,養成學生的多元化思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歷史問題的觀點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例如在講到屈原為國亡而投汨羅江的歷史時,我補充了近代史上陳天華為抗議日本政府取消留學生規則激勵中國學生“共講愛國”投海而亡的故事,讓學生評價他們的行為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們能得出屈原和陳天華具有為了祖國而慷慨赴死的高貴愛國品質并向他們學習之類的結論。但讓我意外的是,有一位學生卻提出了與我們的傳統教學思想不盡相同的看法并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贊同:他們為什么一定要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愛國之情呢?為什么不活著多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呢?我暗自慶幸我沒有把原定的框架式的評價答案讀給他們抄。所以遇到這類問題時,我們就應該給學生留下答案的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判別,鼓勵學生超越教師和教材,超越世俗和傳統,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問題,防止學生形成從眾心理,而不應該用我們個人的觀點去束縛學生的思維。否則就會造成“五十幾位學生畫出相同的長頸瓶”的結果,不利于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 授課內容留空白
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歷史知識盡數傳授給學生。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種思想落實在行動上,就往往會造成難的知識講,簡單的也講;學生不理解的知識講,學生自己能理解的也講,生怕落下了某個知識點。結果累著了教師不說,教學效果卻不見得理想。所以,教師的教應該是重點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歷史的方法而不是一定要教會他們掌握多少的歷史知識,就像我們教孩子釣魚一樣,我們不期待他們滿載而歸,只求他們掌握垂釣的技能,然后會用這些技能去釣魚。我們既然教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就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授課過程中就要學會取舍,對一些并不是很重要又很淺顯的章節,能不講的就留給學生自己去摸索實踐。教師只需設計一些問題待學生自學完后檢驗一下他們自學的效果并作出適當的指導即可。這樣一方面學生有了培養和檢驗自己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基地,另一方面也有了緩解課堂疲勞的時間。
5. 板書設計留空白
板書設計的空白并不是不要板書設計,而是在日常教學特別是總復習的板書設計中對某些重點內容故意不寫出來形成板書的空白,以便在授課、復習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余地。這樣的板書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無限的遐想、沉思、爭議、理解和快樂,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更能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性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夏、商、周的更替時,可以設計這樣的留空板書:
教師在黑板上設計這個板書,要求學生根據本課內容把板書中虛線部分補充完整。在下方的方框中歸納出桀、紂、和厲王的共同點,從而了解夏、商、周衰亡的根本原因。通過這種板書形式,使學生有了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在看書、討論的過程中對夏、商、周更替有了更深的了解。
空白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論用哪種方法,其宗旨都應該是為了更好的為教學服務。運用得當,它會使我們的教學更完美、更有效,反之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教學情況下,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謹慎、得體而不能濫用。畢竟,維納斯的斷臂之美只是個案,我們不能因為維納斯的斷臂之美而把所有雕像的手臂都斷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南.多元思維論[J].學術研究,2007,(11):30-33.
[3]陳輝.中學歷史教學論新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蔡勝生,中學歷史一級,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安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