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在我國生根、發芽并日趨成熟、完善。這一趨勢變化,極大的推動了我國企業的全面發展。國有企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隨著全球經濟多元化、國民經濟一體化等趨勢的發展,國有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及潛在風險日益增多。內部審計是國有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路徑。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制定和實施的內部審計制度,不僅可以有效的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監督,更能夠通過對企業運營中所遇到的或然事項的識別、判斷和處置,幫助企業有效的管理風險,提高企業的價值和效益。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重點探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和應用,以期為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 內部審計 風險管理 機制
企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權屬關系、產品質量、需求容量、市場競爭、地方保護、自然災害等多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會因為其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組織架構、管理系統的復雜性等因素而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的不確定因素是可以通過系統分類和評價被合理的管理預先感知和有效應對的。而對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感知和應對就是風險管理。在管理實踐中,我國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水平及效能有待提高。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風險管理的效能,沒有從企業全局出發通過內部審計的規范評價形成貫穿企業經營全過程的風險管理機制。
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企業對內部審計部門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大都依據相關法規設置了內部審計部門或承擔類似職能的部門,但這些部門的設置往往形式大于內容。企業決策者并沒有將內部審計提升到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層面,而僅僅把內部審計視為企業內部的傳統職能部門,所承擔的工作職能也僅僅局限于傳統的事項審計和檢查監督等工作。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國有企業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并未完全釋放現代企業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的效能;二是企業管理者雖對企業風險管理有認知,但缺乏構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能動意愿和具體措施;三是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功能認識不足,甚至擔心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等職能會削弱企業內部控制的權威。
(二)內部審計部門自身缺乏執業能動性和主動性
雖然我國的內部審計準則已經較為全面的定義了內部審計的工作范疇,但大多數情況下,單位的內部審計部門并未能動的跳出傳統內部審計的框架和工作模式,主動的在工作中爭取、確立自己的職能定位。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輕視,使得內部審計隊伍素質不過硬,難以承擔新形勢下企業風險管理的相關工作;二是內部審計工作在企業管理體系中的定位弱勢,內部審計部門缺乏主動變化適應市場形勢發展的動力;三是內部審計部門在日常工作,不愿意主動擔當和堅持原則,難以樹立內部審計部門的權威。
(三)內部審計缺乏體系化的發展規劃和工作目標
當前,許多國有企業僅僅將內部審計工作限縮于企業的財務審計工作,不可能體現企業的整體戰略以及識別、管理風險的系統需求,更不可能形成與企業戰略管理動態契合的內部審計體系。而真正意義上的內部審計要充分發揮效能,恰恰需要企業決策者從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考量,在企業整體管理系統中,對內部審計工作進行體系化的長遠規劃和科學安排,使內部審計工作能夠圍繞著企業活動的全過程有序開展。
(四)內部審計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容涵蓋了企業業務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其所承擔的職能是給企業決策者提供咨詢,以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如此繁復的工作就要求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具備較為復合型的能力素質。但從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人員的配備來看,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問題有:一是企業對內部審計部門不夠重視,優秀人才不愿意到內審部門工作;二是內部審計人員大多是從財務部門調配而來,缺乏識別、管理、處置風險等事項的能力;三是內部審計部門的業務培訓較少,且不夠系統,不能夠有效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一)工作體系的構建
我國陸續頒布的內部審計準則和相關的財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共同構建起了內部審計運行的法律依據。在上述制度框架下,國有企業的決策者應從企業發展的長遠戰略及現實環境出發,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保障內部審計活動貫穿于企業運行的全方位和全過程,進而為內部審計向決策層、管理層提供獨立、客觀的風險識別、評估、處置報告提供信息基礎。企業決策層、管理層應從如下方面構建工作體系:一是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緊緊圍繞企業運行的全流程監控,科學劃定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二是以提升內部審計的組織架構層級為契機,突破部門壁壘和業務程序的阻隔,明確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三是以系統管理、循環運行為方法,將內部審計的常規審計、事項審計、過程審計等審計模式進行充分結合,形成系統、穩定、高效的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工作體系。
(二)工作機制的構建
根據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的具體要求,筆者將內部審計工作機制分為四個階段:預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跟蹤階段,具體如下:
預備階段:一是“全方位照鏡子”,即對企業的內、外環境進行評估,從總體上客觀描繪出企業風險的輪廓,測算出企業的風險容量。而企業期待目標的上下限基本可以被視為企業風險容量的偏好和限度。二是“勾勒靶環和靶心”,即在明確企業風險容量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及具體目標,逐層設置企業內部審計的總體系統及系統目標內容下的各子系統、子項目的目標和內容。三是“設置靶環、靶心刻度”,即根據內部審計內容、目標的不同,制定具體的內部審計計劃,而這一計劃的主要內容應包含針對審計事項和對象的風險指標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