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摘要】新的課程觀認為,學習者是整個課程的核心。這種“人本位”的課程觀不同于“學科本位”課程觀那種強調課程本身的嚴密、完整、系統和權威性,忽視學習者的實際學習經驗和學習過程,而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視那些真正為學生經歷、理解的接受活動為課程。這種建立在學習者本身的基礎上,以學習者為主體,關注學習者的興趣、需要的態度,突出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重視學習過程與個人的經驗相聯系,強調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的新課程觀,不僅是對傳統課程觀的批判與反思,更是一種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建設成果。
【關鍵詞】常態課少教多學
《茉莉芬芳》一課正是在不斷打磨的過程中,凸現了“少教多學”這一新課程的理念。這一課在不斷打磨的過程中,磨出了別樣的課程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性,磨出了新課程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磨出了對音樂新課程理念的更深一步理解。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好一朵茉莉花》
【學情分析】
1.由于社會生活和環境等諸多原因,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并不感興趣。
2.少部分學生對歌曲《茉莉花》可能會有印象,但是并不能準確演唱,對這首經典的民歌代表曲目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茉莉花》,使學生了解與熱愛中國的民族民間歌曲。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的創編。
3.能夠區分民歌的三種體裁,了解小調的音樂特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演唱中國民歌《茉莉花》和歌曲內涵
【教學難點】
在歌曲教學中針對小調音樂特點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這一課的三次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與闡述。
【第一次試教】
一、新課導入
老師導語:陸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美麗的傳說《圖蘭朵》……
故事講完了,這首樂曲有沒有人聽過?不能能哼唱兩句給大家聽聽?
老師補充:這首樂曲所用的旋律正是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大家想知道它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嗎?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人就在唱《茉莉花》的旋律,可見這首歌是很受歡迎的。還有更早的,英國人200年前就把這首歌寫在書里出版了。
二、了解《茉莉花》
1.歌曲來源《鮮花調》
2.歌曲學唱
(1)聆聽歌曲——歌曲的節拍?情緒?旋律各有何特點?
(2)歌曲表現了年輕姑娘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3)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3.拓展欣賞
(1)不同地域的《茉莉花》
(2)欣賞不同器樂版本的《茉莉花》
4.創編舞蹈
三、小結
雖然音樂形式不同,但是他們都演繹這同一個主題:那就是江南水鄉的秀美、茉莉花的芬芳和中國民歌的持久的魅力。讓我們在一次完整的演唱歌曲,用心體會這首《茉莉花》淡淡的幽香吧。
【教后反思】
從教學過程與內容安排來看,教學過程中設定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項音樂活動,并分別向學生展示了有關《茉莉花》作品的故事、歷史、不同地域的《茉莉花》和各種器樂演奏形式的《茉莉花》,為學生端上了一個《茉莉花》的“拼盤”。而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很多音樂活動中顯得有些被動,在這種多教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性很低。對此我進行了思考:如一開始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茉莉花》在《圖蘭多》這部歌劇中的作用以及它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學生聽得很認真,但老師未與學生的情感進行交流,直接以文字的形式打在幻燈上,沒有心靈上的碰撞,也沒有達到通過故事引起學生興趣的目的。
在歌曲學唱部分,學生按照老師的備課順序一遍一遍的唱,老師卻沒有與學生交流在每一次演唱過程中的好與不好、學生在唱的時候自我感覺如何。
在兩個欣賞的設計中學生顯得很茫然也很無奈。通過分析和思考找出問題所在:(1)內容過多,滿堂灌,沒有消化與交流的過程;(2)學生在老師的教學設計中處于被動狀態:被動聽音樂、被動唱歌曲,而這種狀態從一開始一直持續到內容結束。我決定重新設計,在并隔天的教學班級中進行第二次試教。
【第二次試教】
一、新課導入——老師唱民歌
1.《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民歌)
2.《打硪歌》(湖南民歌)
在老師演唱之前先解釋歌曲中“硪”的含義,然后請同學門跟著老師的手勢一起合作演唱,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歌曲演唱,課堂氣氛活躍。
3.《茉莉花》
考一考:將歌曲與民歌的三種體裁對號入座,并說出理由。
學生1:“勞動號子—《打硪歌》,像勞動時喊的口號,節奏感很強?!?/p>
學生2:“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走在山間小路上隨便編的小曲?!?/p>
老師:小調在演唱上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勞動號子與山歌的特點呢?那我們今天就通過《茉莉花》這首歌來體會一下?!?/p>
老師:要想唱好這首歌,那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茉莉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二、茉莉飄香——學生自主交流環節
賞花、聞花(茉莉香型的噴霧劑)、談花:談茉莉花以及它在我們生活當中的用處。
三、茉莉抒懷
1.品讀歌詞(學生自主交流)。
2.欣賞歌曲(視頻動畫)
3.糾正唱的不好的地方再唱(跟鋼琴唱)。
4.嘗試輪唱。
5.欣賞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一同走進世界頂尖級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感受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與240人的外國合唱團給我們帶來的中國民歌《茉莉花》。
6.再唱《茉莉花》。欣賞流行歌曲梁靜茹演唱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四、茉莉溢香
創作: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創作,老師給出創作方式。
改歌詞(并演唱)2、寫對聯3、畫畫4、舞蹈。
五、小結
讓我們在一次完整的演唱歌曲,用心體會這首中國民歌《茉莉花》淡淡的幽香吧。
【教后反思】
很明顯,第二次的復備并試教,學生對《茉莉花》的了解更深入、更有條理,也更主動了。這節課我嘗試了簡明而又實用的設計方案。第一節課的設計雖然內容豐富全面,但是忽略了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愛好。第二節課的設計大大縮減了被動欣賞的內容,增加了“茉莉花”的介紹、動畫跟唱與自主創作。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從聽到自學到老師范唱之后,開始從賞花、聞花和談花三方面介紹“茉莉花”,先對歌曲的內容有個了解,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三次試教】
第三次試教總體教學策略不變。在創作環節中以“男女生競賽”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的改編數量最多、質量高。結果,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的變化將課堂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教后反思】
從初備到三次試教?!盾岳蚍曳肌芬徽n使學生在欣賞、演唱民族歌曲的興趣方面發生質的變化,這是新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的一次有效嘗試。在少教與多學的過程中教學過程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積極性與主動性。
【綜述】
新課程是實現以“創新”為核心,學生為主體的的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教學必須一改過去的教與學模式?!盾岳蚍曳肌芬徽n正是在三次的打磨過程中,凸現了“少教多學”這一新課程理念。好課多磨的過程中,磨出了考試對于常態課堂認真的態度、磨出了好的課程設計對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性、磨出了新課程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磨出了對音樂新課程理念的更深一步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