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 要:早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由于度量和平均分的實際需要,就使用了分數,在漢語中“分”也有分開、部分的意思。兒童對于分數的認識也是基于這樣的發展來學習的。在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級上冊開始初步認識分數,怎樣理解分數?教學的度在哪?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哪些基礎?生長點是什么?是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研究和實踐中應綜合多個角度,通過數學模型互動教學滲透分數的初步認識,實現學習的自主建構過程,準確地初步認識分數。
關鍵詞:模型互動;分數;初步認識
一、研讀教材,劃分分數的含義
分數是學習數的又一次概念的擴展,在意義、書寫和計算方法上都和以前學習的整數有很大差異。相對于整數,分數的概念更抽象,同時有多種理解方式。分數并不是由具體的計數活動得到的數,可以是從部分-整體、測量、比、算子和商等多個角度加以理解的數。從整數到分數的學習是學生認知的又一飛躍。而教材的編排也是把認識分數分兩個階段,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更好的理解分數。第一階段是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生活中情景郊游引入,借助學生已有的每人得到“半塊”的生活經驗、直觀模型和操作,從“部分和整體”的角度認識,幫助認識分數的含義。第二階段是五年級下冊的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進一步理解“部分-整體”的意義,從測量、比、商等角度認識分數的含義。
二、多種表征的轉換,初步理解分數含義
兒童通過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分數概念的能力,就是表征的轉換能力。這樣的表征能力代表了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水平。通過在操作、畫圖、數學符號等之間的轉化活動,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在教學分數初步認識時,引出兩個小朋友平均分一個物體的問題后,借助學生口中每人得到半塊的生活經驗,在如何表示“半塊”的過程中引出分數,幫助學生理解一人一半就是每人分得這個物體的二分之一。充分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提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一人一半的問題。學生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手畫一個圓,分成兩半,每人一半;也有的把圓對折其中的一半畫上陰影;也有直接寫出,0.5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已經有的想法,通過這些資源引入今天要學習的分數。接著還可以提問想一想、說一說、折一折,長方形的,判斷其他圖形的。體會不僅可以表示半張披薩,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的“一半”,感受數學模型的作用。借用實物模型的的經驗,轉換在面積模型上,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的分數,例如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線段、長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圓等等。這些直觀圖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通過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在這些具體直觀的表象中積累一定的具體認識后,形成分數的初步認識。在多種表征中幫助學生既能讀懂操作過程和圖示,會用符號表示,又能分析符號,用操作活動和圖示進行解釋。
三、借助多種模型互動,加深理解分數含義
在學生認識分數的初期,學生的活動是和直觀模型緊密結合。先用實物模型例如披薩、月餅、蘋果、礦泉水等,真實感知分一個物體時,它的一半怎么表示。再用面積模型例如圓、長方形、正方形等,表示出它的。使學生對分數有具體形象的認識。另一方面,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思考、操作、合作交流也是認識的必經過程,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觀察、猜測、試驗、操作、動力思考與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充分提供大量的學習素材,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認識分數。例如,在制作長方形的時,提出問題“怎樣就是它的了?是隨意的折一下嗎?”激起學生平均分的操作過程。“要想表示出它的,就要先對折,還要對齊了再折。”這一小小的提問,更深入地理解了分數最關鍵的“平均分”。同時也提示了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再提出“怎樣讓別人一眼就看出是它的呢?”引出用陰影表示其中的。同時體會出每一份都是它的。同時在大量的素材中找到能平均分的圖形,辨別出如普通三角形,四邊形等,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含義,還能在不同的圖形中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學生通過這樣的折一折、涂一涂、擺一擺等多種操作和活動,循序漸進地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初步形成認識。
四、在對比和想象中延伸對分數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學中通過先是比較不同大小的圖形如大正方形的,中等正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使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更加延伸了對分數不同的“單位1”的表示的大小不同,體會出分的圖形越大,它的也就大,分的圖形小,它的也就小。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分數“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接下來進行又一層次的對比,同一個圓的、、、…教師引導“像這樣把圓分成16份、32份等等,你有什么發現?”。在比較分數的同時,總結出雖然是同樣大小的圓,但是分的分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由此學生引起想象,滲透極限的思想。
五、結語
上好一節課不僅僅是吸收當堂課的內容,更應是引起對所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同時學到一些方法學以致用。尤其面對的學生的認知起點不同,設置有梯度更合理的教學過程,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也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運動的根。其實,這‘運動的根就是大腦的思維,對數學的熱愛”。數學的學習就是在原有的學習的起點上,通過多種模型互動激發出對數學新的生長點,產生新的思維火花。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張皖.兒童的分數概念理解的結構及其測量[J].心理研究,2012(5):45.
[2]孔凡哲,史寧中.關于幾何直觀的含義與表現形式[J].課程 教材 教法,2012(7):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