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一+劉晶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討論、交流概括等,進行探索、發現、驗證,從而抽象概括分數基本性質,能夠理解并正確應用分數基本性質。
2.在探究性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歸納與概括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初步感受“變與不變”的辯證思想,增強其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體驗、感悟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變與不變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比較大小,引發思考
1.出示:和;和;和。
2.比較這3個分數的大小。
3.第三組分數在學生比出結果后,提問:“你怎么知道這兩個分數相等?”
設計意圖:一開始兼顧知識本身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找到切入口,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此外,這樣設計也源于課前調查中發現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知識、經驗從不同角度來證明。
(二)動手操作,驗證相等
1.提出要求:你能利用身邊的材料,或學過的知識來說明嗎?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看誰想到的方法最多。
2.交流反饋:
法一:估一估。剛好是一半,也是一半,所以它們相等。
法二:化一化。化成小數是0.5,化成小數也是0.5,所以它們相等。
法三: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由商不變的性質得到兩個分數相等。
法四:利用手中的材料,用分數的意義來思考。
3.再提問:剛才我們得到了與是相同的,還有與相等的分數嗎?猜一猜,還和哪些分數相等呢?
預測:==……
4.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這些與相等的分數?
5.引導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分子分母同時乘2就相當于把原來的每一大格再平均分成2小格,得到分數,同時乘3就是每一大格平均分成3小格,得到分數……越細分,分子分母就越來越大
設計意圖:在課前學情調研中發現學生對于找與相等的分數沒有任何困難,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素材,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驗證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分數意義角度出發,感悟兩個分數間的變化規律。
(三)數形結合,強化感知
1.出示圖片
2.提出要求:看圖寫出與相等的分數。
預設:===
3.你能解釋一下它們怎么就相等了嗎?
預設:在學生看圖解釋===的過程中,明白這個分數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每一大格又平均分成2份,相當于把原來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2;而反之,拿掉中間的那兩條橫線,就相當于把兩小格合并成一大格,也就相當于把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2;同理解釋=的道理。
4.除了這組相等的分數,從圖中你還能找出其他相等的分數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借助直觀的線段圖給予學生形象支撐,讓學生在動手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數,就是相當于在原有的份數的基礎上每一大份里再平均分成幾小份(或每幾小份合并成一大份),這幾小份就是乘(或除以)的那個數。其次,第三個問題的提出其目的在于發散學生思維,從中找到更多相等的分數強化體驗與感知。
(四)觀察歸納,得出性質
1.剛才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組相等的分數,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相等的分數,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2.組織匯報。
監控:同時、相同的數、觀察順序。
3.共同特征,得出初步結論: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4.完善結論: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板書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