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我們認為品生教學內容應從課本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
關鍵詞: 品德課堂;道德教育實例;教學內容
我們振華集團遵循“讓學生在快樂中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夯實人生幸福根基”為辦學宗旨,努力培養“學會學習、學會審美、學會創造、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現代中國人,建設環境友好、課程整合、文化彰顯、教學相長、全球視野的未來學校,充滿張力的創新學校,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學校。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個學科包括品德與生活的革新與實踐,則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教育含義。
一、 品德與生活教學可以走出課堂
要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索,改變一成不變的讀講教學方式,組織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開展“美麗的秋天”這一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秋天的特點,參與到探秘秋天的活動中去,我們把組織學生觀察活動的場地擴展到了我們集團三個校區的操場、校園小池、小花園……再擴展到校實踐基地,甚至更遠的山川河流之中。學校積極與德育實踐基地——膠州市洋河采摘節果園聯系,讓學生走進田野、走進自然,在親手收獲、采集中,體驗到秋天豐收的快樂,體驗到秋季的美麗。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為學生打開一個寬闊的生活空間。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自然、社會、人、物接觸,相互作用,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
二、 源于生活的品德教育實例更有意義
青島版教材配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比較符合學生實際的圖片和一些有趣有益的故事,但畢竟這些是無聲的,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更喜歡使圖中人物、文中的故事鮮活生動起來,這就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精心設計情境,把一些知識點做成幻燈片或者動畫,和學生一起探究、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高文慧老師在《珍愛生命,遠離溺水傷害》的教學設計中,選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真實故事,2016年夏天發生在我市大沽河的一起溺亡事件。首先播放PPT:展現這樣幾幅場景:
1. 深不可測長滿荒草的河道。
2. 河邊孩子遺棄的鞋子、帽子、漁網。
3. 藍天救援隊叔叔在烈日下駕駛沖鋒舟搜救。
4. 覆蓋篷布的擔架。
5. 孩子家長痛不欲生的哭泣等場景,通過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孩子為什么會溺亡?他的離去又意味著什么,這個家庭此后的生活將面臨著什么等,進一步認識到溺水傷亡帶給個人、家庭的傷害。只有珍愛生命,遠離溺水傷害,我們才能高高興興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如此這般,我們再次共同閱讀和簽訂《防溺水傷害安全公約》的時候,便水到渠成了。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再認知、提升自己的認知經驗。這些生動的實例,將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會更加注意防溺水安全,會極力避免危險的發生,從而使我們的品生課更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三、 體驗生活過程,激發學習興趣
實踐體驗是促進良好個性品質逐步養成的最佳途徑。在教學中,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年齡層次孩子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適合的活動,比如:生活觀察、新聞采訪、社區調查、課堂辯論、情景劇或小品表演等,讓學生自己調查、自己記錄、自由表達、自主表現,在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品生課堂充滿活力。比如在教學《需要幫助的人們》這一課時,我們就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真正感受殘疾人的生活,比如蒙上眼睛畫鼻子的游戲,由同伴攙扶繞過桌子上廁所等,感受盲人的世界;一只手穿衣服、寫字、做作業等活動,感受肢體殘疾人的生活等。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能夠真切地感受,從而形成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四、 拓展教材,教學方式“開放化”
品德與生活教材,是一個廣闊的開放空間,它有很多能夠充分拓展思路的內容,還設計了很多開放性活動,啟示指導我們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教材,展現我們教學的開放性。
在教學《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時,我們仿照膠州市電視臺的公益廣告的設計,播放公益廣告片——“讓垃圾回家”。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己提前準備材料,如舊書包、舊文具、舊書本、紙屑、啤酒瓶、舊塑料玩具、舊手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由討論,研究垃圾分類投放,教師及時指導,當好學生的好幫手,解決學生討論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垃圾分類標準問題,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等,跟蹤和參與學生的合作探究。既體現了學生的合作,又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具有開放性。
五、 開發生活資源,建設適合振華學生實際的品生課程
我們集團自主開發的“節日校本課程”之歡慶六一兒童節,以系列德育活動為載體,開發建構集節日慶祝、柳葉少年、楓葉少年、金葉少年、美德少年評選表彰、才藝展示、書市大集、學科競賽、文藝聯歡等為一體的文化藝術節的校本品生德育課程,學生在生活氣息濃郁的校本德育活動課程中,充分展示生命的風采英姿,既是美好快樂生活的盡情享受者,更是美好快樂生活的深情創造者。我們的校報——《紫藤花開》(以集團的校花為報名),作為品生校本課程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既是課程的開發建構者,也是課程的實施參與者,學生的真情表達、踴躍投稿,學校的精心編輯、印刷發行,學生的閱讀分享、學習借鑒——“家庭生活情趣、校園生活暢想、社會生活聚焦、學科學習探索、百科知識尋覓、榜樣楷模引領”……
學生在振華品生大課程的自主參與、開發建構中,激發思維碰撞,表達心靈呼喚、追夢美好未來,構筑創造生活的舞臺,匯成課程的源頭活水,彰顯師生情、同學誼、親子心、生活趣、社會責等校本品生課程的活力,促進學生品德認知、情感、行為的發展形成。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在品生教學革新實踐中,我們牢固樹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的理念,通過有效有趣的課堂教學、生動廣泛的課外延展,“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把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激發學習興趣,在實踐體驗中提高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最終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培養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人。
作者簡介:
楊同榮,山東省膠州市中云振華教育(總校)集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