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參加審題課題的研究后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開始從更高的站位來理解和審視“什么是審題習慣”以及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以前的自己總是簡單地認為對題目的圈圈畫畫正確理解題意就是審題了,訓練學生在題上畫批了就是培養審題習慣了。其實不然,在數學學習中審題習慣的培養是和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審題習慣的培養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前奏,它是要融入學生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之中,我們很難把審題和解決問題加以分離,因此審題習慣的培養是要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之中,在活動中由學生自發產生審題的需要進而選擇適宜的策略發現和解決問題。審題習慣的培養不再是刻意的訓練而是在平時教學中自然的點滴浸潤。
這是在學習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后的練習片段,我向孩子們呈現了這樣一個實際問題:
問題出現之后,孩子們開始了自己的解答。幾分鐘后,孩子們出現了多種做法,有把圖形利用分割求和的方法分成了兩個可求面積的規則圖形的,也有用填補求差的方法先把不規則圖形填補成了一個大長方形然后再把自己添上的部分去掉,就得到了原來圖形的面積。孩子們討論交流的非常熱烈,對這道題目有很高的興趣,就在這時下課鈴打響了我告訴孩子們:“先下課休息吧,今天課后班時間是數學我們還可以繼續討論呢。”我坐在前面批改著手中的學生作業,這時班中一個小姑娘瑤瑤走到了我的面前,把手中的作業交給我說:“老師這是我畫的圖(圖1),我這樣分割可以嗎?”我停下手中的筆看了看她畫的圖說:“這樣分割,我還真沒想到過,你試試計算一下面積吧。”她從我這里得到了肯定后高興的走了,我繼續判著手中的作業,幾分鐘后瑤瑤再次出現在我面前“老師,為什么面積少了1.5平方米呢?”這時上課鈴想起了,我對孩子們說:“看來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一下呀,1.5平方米去哪兒了?”我把瑤瑤的作業(圖1、圖2)放在了投影上說:“瑤瑤是個特別愛動腦筋的小姑娘,課間的時候她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我們請她來給我們講一講吧。”瑤瑤走上講臺開始全班同學講解自己的想法。瑤瑤講完了,班里還是很安靜,我和孩子們都在想到底哪里出問題了呢?這時,班中男生小曦舉起了手嘴里興奮地說著:“老師,我知道1.5平方米去哪兒了?”孩子們立刻把期盼的目光轉向了他。小曦邊說邊拿著自己的課堂本來到了講臺前,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投影上說道:“課間的時候我也聽到了這個問題,我就回到座位上把1厘米當成1米畫了一個標準的圖(圖3)。大家看。”片刻之后,孩子中發出了贊嘆聲“奧,原來這樣呀。”“我知道1.5平方米去哪兒了?”……
小曦繼續說道:“因為瑤瑤畫的圖不標準,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如果把圖畫標準了就能從圖上找到答案了,因為如果我們連接A點和D點的話,這個圖形不是被分成三個三角形。”小曦的發言令我也十分興奮,我馬上說道:“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想到,還在這里冥思苦想呢,小曦很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畫了一個圖就幫我們解決了心中的困惑。你能也用畫圖的方法找一找丟失的1.5平方米在哪里嗎?孩子們在小曦的啟發下來了興致,動筆研究了起來,幾分鐘后孩子們的小手再次舉了起來“老師找到了,1.5平方米在這兒呢。”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來畫圖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金鑰匙”,當我們面對問題無從下手時動筆畫一畫圖很多答案就會自然顯現出來,它既是審題習慣的培養策略,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在實踐課題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確了認識,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不單單是為了正確解決數學問題,更核心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審題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逐步使孩子自覺養成能審題,會審題的習慣,能夠通過審題的策略來解決復雜的問題,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強.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7):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