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人昌耀的詩歌是我們走進昌耀一生的關鍵。詩歌是最簡潔的文體形式,其中詩歌意象則是閱讀詩歌體悟感情的重要之處。詩人昌耀的一生飽經滄桑,但是卻在困苦中為我們留下寶貴的人生思索。從他的詩歌意象中我們能夠看出他人生的四個階段,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對人類何去何從的追問。
關鍵詞:溺水者;意象;四個創作階段;心靈堅守
作者簡介:包晗(1993.5-),女,重慶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方向:批評理論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01
深水中看不到陽光,可悲的是,陽光恰好成為溺水者的渴望。長期流放大西北,昌耀的一生已是風雨飄零的模樣,他吟誦著西北的高原,西北的水,西北的風,還有自己胸中無盡的情懷。在他創作詩歌的過程中,有很多關于異域的意象,這些意象不僅是詩人這位“外來者”對異域的好奇和寫實,還是他對人生無限的感懷和那些經驗中的映刻。
昌耀雖吟誦著日月星辰,高原河流,那種悲壯的氣勢讓人動容。詩人對真誠純美的愛的那種渴求,以致在吟誦著其他的東西,都流露出一種憂郁和蒼茫的氣質。昌耀“兌現了貢獻全部青春的許諾”。[1]從此他踏上了“詩歌之路”。我們可以將昌耀的詩歌創作按照他在西北的生活體驗分為四部分。詩人無論是初來乍到的豪邁,還是在蒼茫天地中展望心靈與之相守,亦或是飽經風霜之后深刻的靈魂反思,都脫離不了獨具特色的詩歌意象,而其中的高原意象最為突出。作為一個“外來者”。詩人對高原和異域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清醒,站在一個審慎的高度來看待這些不曾熟悉的東西,詩人顯得有距離但又充滿關懷?!队洃浿械幕脑芬辉娭袑懙溃赫羟G冠/他從荒原踏來/重新領有自己的命運。這個“他”就是詩人自己,他帶著一種蒼冷的氣魄,重新回歸荒原,回歸高山,審視自己的靈魂。如果說當局者迷,那么詩人則是個清醒的感知生活的人。面對從未見到的奇景,詩人表現出來的是盎然的興趣和喜悅的情致。
“在五六十年代的詩,的確與當時的詩截然不同,不管是比較主流的東西也好,還是處在潛層的東西也好,昌耀的詩和他們都不一樣?!盵2]“廣義地說,50到70年代的大多數詩歌,都是‘政治詩:即題材上或視角上的政治化”的命運。昌耀是一個被政治體制所拋棄的詩人,雖然,在詩歌創作上“即使在那個時代,昌耀已經有一種直接把握事物,呈現世界的傾向與素質……雖然背后可能暗含著一種精神”。[3]陳思和曾經提出“戰爭文化心理”的一些特征,比如“文學創作中充滿了戰爭意識”,“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基調”。[4]時代的氣氛總是會影響一位詩人或是一位作家的創作。連詩人昌耀自己也說自己從創作開始就懷有“政治情結”,詩人也在《自我訪談錄》中描述了從看守所出來到一家監獄工廠做工的情景。他覺得“勞作”是自己當時應該追求的,但又提到“理想”和“詩意”,說明詩人內心純真的詩意還是存在的,即使在辛苦的勞作中還是能領略到詩神的韻味?!耙苍S,我應再握詩筆昂首放歌?自然,我要重研朱墨恣意文章?!边@種自述式的激昂的帶有肯定意味的態度,充滿了回歸原有生活的自信的氣息,不僅道出了詩人的心聲,也算是一種新生了。燎原曾評價《慈航》和1989年的作品《哈拉庫圖》是昌耀詩歌創作中最重要最好的作品,“構成了昌耀在中國詩壇不可替代的唯一性”。[5]同時,洪子誠也這樣評價昌耀“他的詩歌中經常出現類似《荒原》那樣的神話結構和原型意象,例如《慈航》、《聽候召喚:趕路》、《燔祭》等詩中所表現”,“像《荒原》一樣是對世界的一種整體把握,昌耀是有這個對世界整體把握的情結的”。[6]經歷了巨大苦難的詩人,此時的心情肯定是復雜的,但同時充滿希冀。他的創作重心又開始放在迷蒙的高原意象上,以及生活在高原上的各種人,他們的生活細節還有一些對異域的神奇色彩的想象。因為生活在西北已久,詩人腦海中所保留的關于西北的風土人情還有生活經驗都極為豐富,那么在飽受傷痛和苦難之后,詩人的回憶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原始的生命意象和神話傳說再次被寫進詩歌,只不過此時更顯廣博。
1986-2000很多人和事物都發生了改變,這也使得“舊時代”的詩人被迫產生精神的轉變?!短飯@》(1986)是第四階段的初期詩歌,詩歌整體還是洋溢著第三個時期遺留下來的意象風格。昌耀的創作雖受到商業化的影響,但他依然堅持自我,與現實相背的后果則是自己承擔痛苦的精神苦役。在現代社會焦灼的狀態下,詩人筆下的意象出現了很多象征色彩?!渡w驗》(1986)中出現了“女尸”意象,我們發現詩歌的氣氛帶著一種詭譎的氛圍,陰森恐怖。這也是詩人當時心境的一種反射,一種彷徨無助的無力感,一種時代畸形所產生的虛無感,理想破滅后失落絕望的心情—仿佛是那具死而不僵的女尸。
昌耀已離世十年,但他的詩歌卻成為他一生的起伏波瀾最好的證據。而如今,我們都不會吝惜向已故詩人昌耀獻上他該有的榮耀。如果說,普通的詩人歌頌的是生活,那么偉大的詩人叩問的則是靈魂,他們關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世界和人類的何去何從。精神的烘烤大抵只有昌耀做得到,且做得好。不平凡的人生注定讓詩人有著不平凡的思索,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愛是我們一生都要去求索的東西。
注釋:
[1]昌耀.艱難之思[M].昌耀.昌耀詩文總集.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372.
[2][3][6]劉志榮,程波.昌耀:未被命運壓垮的詩[M].昌耀.昌耀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125.
[4]陳思和.當代文學觀念中的戰爭文化心理[J].上海文學,1988(6):44.
[5]燎原.高地上的奴隸與圣者(代序)[M].昌耀.昌耀詩文總集.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