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玥
摘 要:在清末民初的文學注重的是民族、國家、個人的關系,家庭小說就成為了這三者間的橋梁。在這樣的環境下,清朝末期的報刊中出現了家庭小說專欄,并且在民初規模逐漸擴大。以《中華婦女界》為例,創刊于1915年,其作者都是男性,關注于女性的教育及品德的形成,希望通過報刊對女性形象進行塑造,并利用報刊作為傳播的媒介,來進行理想化家庭的塑造。其實這類刊物的興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中華婦女界》;女性雜志;女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D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清末民初的環境萌發了家庭小說專欄,自從機械鉛印技術來到中國后,西方的不少思想、技術、物品傳入到中國,給清末民初思想界、知識界進行大量創刊建報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技術與思想支撐,因此很多女性雜志也是應運而生。
《中華婦女界》于1915年1月25日創刊,但是持續出版的時間很短,僅僅出了18期,一共一年零六個月。雖然它的影響力比不上《婦女雜志》,但是還是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其中顯現的女性問題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中華婦女界》注重女性在家庭中的教育和地位
《中華婦女界》注重家庭的教育思想和家庭的先進觀念。其開創人陸費逵認為家庭是男和女組成的,其國家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國家的制度有礙于女,這個國家也就幾乎沒有制度了。《中華婦女界》從一開始創刊,就開始刊登家庭小說。《中華婦女界》在關于女性問題方面,沒有僅僅只是關注于中國,還將古今中外的姿態選擇需要的予以刊登。將中國傳統的婦德予以保留,將西方的新知識、新的生活方式予以引入,讓讀者關注中國女性、西方女性的教育、職業、生活狀況。《中華婦女界》注重女性教育、兼顧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容。其定位就是女性教育。從女性教育方面來看,通過論說來討論女性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及內容,在雜志中刊登了不少極具學理性、實用性的文章和科普知識。除了對于實用知識的傳播和對女性教育的論證以外,刊登了不少的文學藝術作品,如書畫作品、小說、人物傳記、詩詞散文等等。
二、《中華婦女界》使用影像傳播手段,展現新女性的新生活
清末民初大量雜志都喜歡刊登很多的攝影圖片,而《中華婦女界》也不例外,延用了傳統,刊登了大量的攝影圖片,利用這種直觀的形式來向大眾展現新女性努力生活的典范。《中華婦女界》當中刊登的影像圖片大部分都是紀實攝影,雖然《中華婦女界》僅僅出版了18期,但是在出版期間所使用的影像圖畫每期基本上就占用了差不多13頁,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這些紀實影像包含了很多方面,有對中國的女性教育工作者、知識女性、女學生等等,這些作品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還在影像圖畫下面加以文字說明予以說明,如在《中華婦女界》的第一卷第一期就刊登了《上海圣瑪利亞書院畢業生周玉蓮女士攝影》、《中華婦女界》第一卷第三期《吳江私立愛德女校錢淑云水彩畫》、《中華婦女界》第二卷第一期刊登了“劉淑范”女士的照片等等用影像圖片的形式將知識女性的形象展示給世人,還有就是展示女學生的一些學習、日常、集體方面的攝影,這類作品在《中華婦女界》里面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中華婦女界》第一卷第三期的《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范學校附屬高等小學學生移植攝影》展現了女學生集體從事農業學習的情況、《中華婦女界》第一卷第十期的《吳江私立愛德女學校舞蹈攝影》展現的是女學生集體學習舞蹈的真實情境。這類影像圖片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的女性受教育的真實情況。此外,還有一些影像圖片展現了當時新女性的日常生活新方式,如新的物品、結婚照、家庭生活照等等,在《中華婦女界》的第一卷第四期刊登過的《最流行之照相織物》、《世界有名之飾物》等等,向人們展示當時的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流行趨勢,還有就是對于知識女性的家庭生活的一些影像圖片來展現新女性的家庭生活,展現給讀者一些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瑣碎。如《唐謝耀鈞女士家庭生活攝影》通過組圖的形式給讀者展示了一位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增添了恰如其分的注釋,“女士為留英高等實業學校畢業生唐銳元之夫人,曾肆業于上海愛國女學。善書畫、通英文,下列唐君自攝照片八種,即為女士日常生活狀況,在今日女學方興之期,若女士者能活用其學識,能力無疚其為主婦之責任,洵有志改良家庭之好模范,而亦足以表示社會進步之氣象者也”。其實表達的就是新生活的典范就是要理想的家庭主婦既要有新知識,又要能夠為家務勞動而盡力。此外,在《中華婦女界》中除了有中國的新女性的形象以外,影像圖片中還使用了外國女性的照片,將外國女性的學習、生活方式和中國女性相比較,滿足讀者對于中國境外的其他文明的一種新奇的心理。總的來說,《中華婦女界》利用現代攝影技術進行了比文字更為直觀的展示方式,讓雜志的讀者能夠更加直觀的接受新的事物,認識到當時新女性的新生活。
總而言之,在民國初期的《中華婦女界》這類商業期刊的誕生其實就是對新生活、新女性的塑造,其實,這是一種思想意識和知識啟蒙的傳統,塑造出近代的新女性形象,但是這樣的發展內涵是伴隨著社會發展、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發展到后面,女性雜志一般都規避女權運動、女權等比較敏感的話題,而專注于知識啟蒙、教育、生活等方面來塑造新生活中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戀愛”之發生與現代文學觀念變遷[J]. 楊聯芬. 中國社會科學. 2014(01).
[2]《女界鐘》:金天翮的“女權革命”論[J]. 夏曉虹.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5(01).
[3]清末民初“女性”觀念的建構[J]. 宋少鵬.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