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生面臨著升學、成長等多個方面的壓力,在情感、思想、心理發展上需要教師、家長、社會的引導與幫助。本文旨在從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著手,從自我調控能力的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家校的緊密聯絡等角度,探討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導方法。
關鍵詞: 高中生;心理健康;社會實踐;創新教育
高中生在心理情緒上較為敏感、多變,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對,稍有不慎將會對其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心理健康的引導,逐步提高其自我調控、抗挫等多個方面的能力,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不同群體的關懷與幫助。本文從多個角度著手,結合本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與各位同行共享。
一、 引導自我調控,適應環境變化
高中生在情緒心理上較為復雜多變,且不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高中生承載著激烈競爭與形形色色的挑戰,如果不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更不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人際環境、社會變化。不同的學生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有著不同的反應,教師應該提高學生自我調適的能力,更主動積極地接受與順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這樣才能提高高中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程度。
在引導學生自我調適的過程中,我首先把握分析了學生的年齡、心理、生活與學習等多個方面的特點。例如,我們班有部分學生在課程學習上壓力較大,一開始進入高中生活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情況。因此,我在初期引導中先注重切入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排解他們在學習心理上的壓力;幫助學生提高其自信心,逐步擺脫學習上存在的困境,實現不同階段學習的過渡。隨后,在逐漸融入環境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加強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學會與他人溝通,適當地釋放自己在環境融入過程中的消極情緒,在交往與訓練的過程中克服自己在心理上的自卑,實現自我調整與發展。
二、 開展心理咨詢,強化個體輔導
在傳統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角色的扮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生發展訴求的變化,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詢服務,發揮其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外的職能,糾正學生在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關愛教育、心理教育讓每位學生在成長的重要階段都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在開展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與特點,應在把握個體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具體性的心理輔導工作,指導高中生平穩積極地度過這一重要階段。
我在實際教學中以加深與學生個體的接觸為切入點,打開學生情感思緒的大門,為后續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我們班曾經有一位成績不錯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學情上的較大起伏,且學習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交流。為了了解學生行為出現變化的原因,我在課余時間與其進行交流與溝通,發現該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和家庭的原因對其成長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仍具有較強的進取心。因此我首先了解其產生壓力和消極情緒的心理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及時排除各種心理困擾,讓學生遠離不健康的心理情緒,滿懷自信,逐步回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三、 保持家校聯絡,全面立體跟進
學校生活、班級生活是學生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工作中,教師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方面。要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健康的發展,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注重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及時的溝通與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學校、班級等不同環境下的成長情況,從而全面地對高中生身心的發展進行綜合性、客觀性的評價,為開展心理指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開展家校聯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辟面對面交流、電話交流、社交媒體交流等多種不同的方式,讓交流互動變得多維深入。
高中生正處于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懵懂期,容易走入情感上的誤區,陷入成長的困境與苦惱之中。我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就極為注重與家長進行交流互動,一次一位學生家長就向我反映了自己的孩子在這一方面的問題。通過與家長在學生生活細節與思想行為上的溝通交流,我很快捕捉了孩子在心理情感上的發展情況。為了引導該生的情感認知得到正確的發展,使其形成正確的觀念,我組織開展了“我的愛情觀”等主題班會,并組織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同時注重對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的正確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與觀察后,發現該生對情感觀念和思想行為上都得到了正確的認識,學習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四、 開展社會實踐,提升抗挫能力
學校只是學生接觸社會的一個方面,為了實現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提升其抗挫能力,教師必須要提供一定的平臺與充足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更為廣泛地融入到社會環境之中。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對自己的人生、社會環境有著更為準確的認知與思考。因此在開展心理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打破班級、課堂的禁錮,開展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各類活動的同時,在身心健康上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例如,我曾組織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賣報紙、社會調查等不同類型的活動,并且在社會實踐之后自己撰寫心得體會、調研報告,說說自己對本次活動的看法。這種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同時我也在其中看到了挫折教育的亮點。比如:有學生表示,自己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遭到了他人的拒絕,讓他備受挫折,同時他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變得更有教育意義。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程度。在實際教育中,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方式逐步疏導其思想情緒上的消極成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關懷與幫助,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耘,張春嬡.創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J].天津教育,2005(3):31-32.
[2]金琳.淺析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3(2X):72-73
作者簡介:
吳亞貴,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龍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