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吉志勇
【摘要】物流活動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溫室氣體減排、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隨著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物流業低碳化的任務日益加重。本文給出了我國物流業CO2排放量的數學模型,計算得出2000~2015年我國物流業CO2排放量,并提出了相關低碳化策略。
【關鍵詞】碳排放 低碳化 測算
一、相關研究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使化石能源的消費迅速增長,而溫室氣體的排放已位居世界首位。根據耶魯大學的預測,2016年全球碳排放將達到364億噸,略高于2015年的363億噸,僅增長0.2%。現如今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全國企業爭相學習,并努力促進和實現國家整體低碳經濟目標,其目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儲量逐漸減少的問題。而物流業的碳排放量在所有行業的碳排放中占有較大比例,因此研究物流行業的碳排放狀況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我國物流業碳排放計算模型構建
當今世界,物流行業的快速前進已經變為影響國家經濟提高的重要行業,被譽為“第三利潤源泉”。物流業的發展高度已經變為一個國家在經濟實力方面強弱和現代化進程高低的表現形式之一,也加速了經濟方面的快速前進。物流領域不僅僅包含著五大運輸方式所形成的運輸行業,還包括著裝卸、搬運以及運輸輔助行業,倉庫和儲存、郵政、批發零售行業等。而物流七大要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運輸和倉儲環節中。在參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物流領域的定量化研究文獻內,絕大多數文獻通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將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作為物流業的代表行業,因此本文將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相關數據作為測算物流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標準。
根據IPCC(2007)的研究結果表明,傳統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到整個二氧化碳排放比重的95%,這個比重可以說已經非常高了,可以用傳統化石燃料的相關數據作為碳排放總量的參考數據,即通過統計各種能源的消耗情況,并乘以相應的能源碳排放系數求和得到。本文根據歷年《國家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相關統計數據,得出我國物流業消耗的能源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電力10種。因此,本文將用這10種能源在物流業中的消耗量,乘以各能源的折標準煤系數,再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數,得到物流業的碳排放量。
計算公式如下:
為第t年物流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第t年第i種能源消費量,為第i種能源的折標準煤參考系數,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如圖1所示,為2000年~2015年我國物流業碳排放總量(萬噸)。
從我國物流企業碳排放量數據來看,2000~2015年16年間我國物流企業的碳排放量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00年物流企業碳排放量總量為23984.5萬噸碳,2015年已高達74736.7萬噸碳,增長了50752.2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率為7.36%。具體到增長速度,2000年~2008年我國物流業碳排放量增速先由3.2%增長到2004年的17.15%,之后降低到2008年的2.85%,呈現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曲線趨勢。2009年~2015年我國物流業碳排放量增速由2.71%增長到2012年的10.51%,之后降低到2015年的4.94%,呈現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曲線趨勢。
其中,煤炭類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由2000年的6.15%降低到2015年的1.01%,油品類由2000年的89.15%降低到2015年的85.49%;燃氣類由2000年的1.39%增長到2015年的9.54%;電力由2000年的3.31%上升到2015年的3.96%。
三、我國物流業低碳化策略
(一)推進我國低碳物流作業標準化建設
在我國物流行業的基礎上,結合國外先進物流企業的低碳作業標準,制定出我國的統一標準。各省市政府和物流協會可以組織低碳物流作業的比賽項目,既可以鼓勵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的物流作業低碳化,又提供了一個建設低碳物流的交互平臺,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共同推進我國低碳物流作業的標準化建設。
(二)推行低碳型的多式聯運模式
多式聯運的主要目的是合理搭配多種運輸的方式,減少污染并提高效率,并且不斷改善運輸的路徑、方案等。通過建設多式聯運網絡,為物流企業降低運營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對于長遠距離運輸來說,先從鐵路運輸運到終端,然后在公路運輸方面使用電動物流汽車進行終端的銜接和貨物的集散,優化路徑以降低碳排放。
(三)建立低碳體制機制,增強低碳物流發展力度體制機制
我國每個省市針對物流業,建立相應的節能減排目標和激勵約束機制,努力推動企業切實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建立有利于我國物流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綠色的、低碳的物流企業,同時推動高新技術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周葉,王道平,趙耀.2011.中國省域物流作業的CO2排放量測評及低碳化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9):81-87.
[2]馬越越,王維國,2013.中國物流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10):3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