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鶴昌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轉化說明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斷縮小地區差距,才能保證我州在2020年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
關鍵詞:十九大;紅河經濟;平衡發展
一、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紅河州原是以個舊市為政治、經濟中心城市,該市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經濟影響力都無疑是我州13各縣市的龍頭,但隨著紅云紅河集團的不斷壯大,彌勒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善了該市的投資環境。2017年上半年,在紅河州各縣市的生產總值中,彌勒市、個舊市分別以129.16億元、106.72億元位居前兩名,而最后的兩名生產總值才達到12.69億元和9.96億元,縣市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嚴重。我州南部地區,主要集中在邊疆六縣,由于歷史、地理諸多原因,綜合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導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緩慢,市政建設推進更不容樂觀,在農業、工業、交通、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絆腳石。
二、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自然環境惡劣。在我州的南部縣市,大部分居住的是少數民族,目前還是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生產靠天吃飯、生活勉強自給,勞動生產率低下,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特別大,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如每次持續下大雨,南部地區有些縣市的公路就會發生泥石流,導致道路中斷,甚至有些房屋也會受到泥石流的威脅。內地縣市在農耕方面已經采用耕田機,而大部分南部縣市還采用傳統的人挖、牛犁。
第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交通不便,留不住人才。到目前為止,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縣還未通高速公路,而建水縣在2004年就開通了高速公路,隨后,其他內地縣市也相繼開通了高速公路,交通方面的差距導致不同縣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很多優秀的人才也想盡辦法向內地縣市發展。
第三,科技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南部地區科技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受教育程度與內地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勞動者素質相對低下,阻礙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進入,使經濟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環。
第四,產業結構不合理。南部縣市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產業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
第五,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南部縣市相對封閉,再加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讓許多人員容易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
三、加強南部縣市的經濟社會建設,朝共同富裕邁進
第一,加強南部地區的人才隊伍建設。為進一步形成干部人才向南部合理有序流動、南部人才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干部人才積極干事創業的良好格局,紅河州制定了《中共紅河州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南部六縣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要不斷提升南部地區干部人才的素質、暢通入口渠道、激勵干事創業、推進合理流動等舉措,這些措施為紅河州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加大對南部地區的政策支持。上級部門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采取實際行動支持、幫助解決南部地區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堅持把加快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
第三,繼續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南部地區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應當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要優先解決特困人口的貧困問題。采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國家和各方面扶貧資金,實施針對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特困人口的扶貧攻堅,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第四,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支持南部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撐保障作用的公路、能源、水利等大型項目,力爭早見成效。優先建設一批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基本建設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鞏固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建設資金。
第五,結合當地實際,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南部地區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努力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的產業品牌。
第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以及交通、供水、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增加投入。用于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各種補助資金,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我們確信,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州一定能在2020年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朝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不斷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