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長穎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追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學藝術,它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對策問題》的教學中我通過一次次的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深刻。
關鍵詞:追問;數學;教學片斷
一、教學片斷:感受田忌獲勝的唯一性
教師:都是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怎么就是齊王贏了呢?
學生:齊威王三個等級的馬都要比田忌的略強一些,齊威王肯定會獲勝的。
教師:大家的意思是說:齊王的馬比田忌的馬略強一些,如果按這樣的順序比賽,齊王肯定獲勝。那么,田忌有沒有獲勝的可能呢?
學生1:有。
學生2:沒有。
教師:都誰想到能讓田忌獲勝的方法?快來說說。
學生:
教師:你們的想法都和他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師:為什么要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這不明擺著是讓齊王贏嗎?
學生:齊王的上等馬是最好的,無論怎樣田忌都贏不了這一場,與其都是輸,不如用自己最弱的馬,去對齊王最強的馬,這樣,后面兩場還有可能會取勝。
教師:就這樣舍掉下等馬不可惜嗎?
學生:不可惜,我們要全局考慮。
教師:通過大家的分析,我覺得這真是一條妙計!都誰是這么想的?你們可真了不起,這么快就想到了能贏齊王的方法。
有效的追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清晰化、明朗化,引發他們向更深層次思考,只有學生的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才能真正把問題轉化成知識和能力。如果教師能在新知識的重、難點處及時追問,學生就會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獲得數學知識與方法,從而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二、數學教學過程中及時有效追問的途徑
第一,在粗淺處追問——深化。所謂粗淺處就是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還只停留在原有經驗簡單的重組和改造上,雖也能用知識解決問題,但缺乏靈活性,思維停于表面。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教師適當的深層次追問,在學生思考粗淺處牽一牽、引一引,引領學生去探索,能激發、啟迪思維和想象,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這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引導,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往“深”處,引向“開闊地帶”。
第二,在矛盾處追問——催化。學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有時思維會遇到障礙或產生矛盾,不能進一步思考、解釋、分析,此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思維矛盾沖突及時追問,積極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開拓思路。
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選準突破口進行追問,在追問中引領學生透過現象進行深入的比較和辨析,把一些非本質的屬性撇開,把一些本質的屬性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從而突破學習的難點。
第三,在錯誤處追問——點化。“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的確,錯誤是學生最樸實的思想、最真實的經驗,往往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和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
在辨誤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判斷對或錯是不夠的,要通過教師的有效追問,讓學生明白對或錯的成因,找出問題的癥結,從而有利于從本質上去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第四,在意外處追問——激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課堂上經常會發生意外事件,很多教師將這些意外事件視為課堂的最大干擾。所以一旦出現,或一句話搪塞:“這個問題我們以后再來研究”,或不予理睬、避而不談,甚至加以批評。其實這些意外事件是學生獨立思考后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途徑。教師不僅要保護這類意外事件,而且還要在此處緊抓不放,讓學生的智慧得以激發。
第六,在尋常處追問——轉化。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給出的問題答案,而缺失對思維策略的必要引領和轉化。這樣,師生之間的問答就變成了知識結論的簡單傳遞,而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改善并無價值。而追問的價值在于探明學生的思維狀態,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思維的參與是課堂參與的最高境界,有經驗的教師會提供給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對學生習以為常的答案及時進行追問,從而引領和轉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
總之,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預設與生成同樣重要。教師有針對性地二次提問,能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深入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有價值的追問,能夠讓學生在發生認知錯誤時及時修改,能夠在學生理解重、難點時豁然開朗,也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對知識點理解參差不齊時查漏補缺。教師的追問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的“鑰匙”,是將學生的思維條理化的“紐帶”,是深化學生思維的“鐵鍬”,也是提升學生思維高度的“云梯”。追問要求教師能在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獲悉學生認識的模糊點、膚淺處,并能隨機應變地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引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參考文獻:
[1]劉佳.有效追問,讓學生思維向更深處漫溯[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01):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