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摘 要:莊子文學中美學的審美價值取向,獨樹一幟發(fā)展著“道”的審美意境,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成為了傳諸世間的藝術主張,無一例外對后世文學美學的追求基調進行著引導,不期然地會歸于莊子美學思想的審美中心來。學術界目前多從藝術化和審美化方面研究討論其發(fā)展脈絡,進行學術角度的闡述對后世文學思想是否具其美學色彩的精神繼承。
關鍵詞:莊子美學思想;中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02
一、影響中國文學作品美學生成的基礎
莊子思想被界定為以“以人滅天”(《莊子·秋水》)。即強調天與人的區(qū)別。他的論證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虛實相生,在“道”中進行了審美的精神體驗。意境要素和中國古典美論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美象發(fā)展和個性化審美境界產(chǎn)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構建意義。莊子境界的生成與最終的歸點在于中國藝術的意境之高度。其對中國古典文學此方面的美學研究有著較為巨大的作用,包含著多個方面,錯綜復雜的形成了一種體現(xiàn)個人色彩的完整美學話題。通過對莊子美學思想的繼承,后世中國文學將他的“意”的美學境界加以分析和抽離,表現(xiàn)出一個自由的、隨心的、詩意的美學境界。即產(chǎn)生連鎖的無窮變化后,由此產(chǎn)生具有的,具有超越性、恢弘性,或大氣飄逸的獨特審美境界。例如,《莊子·知北游》中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道”為內涵體現(xiàn)著 “恒物之大情”的一種飄渺虛幻的“象罔”體悟,它象征著“道”合而為一的萬物皆可入,萬物皆可離的美意思想。隱喻“虛靜恬淡寂”的追求,對后世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追求造成悠遠而深刻的影響。
以此,中國文學領域的整體藝術環(huán)境將“美”的思想在古今思想精神上融合,與莊子思想個體的層面上,實現(xiàn)更為迫切的美學意義與價值。例如,大文學家柳宗元認為,“道”是一切活動與行為的依憑與最終結果。認為“道”本身就包含審美情趣,其自由的追求審美內在,文學的藝術本源皆來于自然。正是緣于“道”與“道”合一作為萬物之一合于“道”的自然活動,實現(xiàn)了和諧的通感。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自于本真,超越世俗的 “美”的境界,皆來自莊子。這種對自然之真的藝術推崇,正是莊子所歌頌的樸素之“美”。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影響的作者、藝術家作品中“莊子美學”的痕跡尤為明顯,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集本真、本我、自然三者的修養(yǎng)成為了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方式。融入的藝術領域在終極精神上產(chǎn)生了共鳴。這種同源精神證實“道”思想所代表的審美在美學層面上的顯現(xiàn),構筑了中國古典文學思想源遠流長的美學傳統(tǒng),也代表了中國文學創(chuàng)造精神的終極訴求。
二、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為文態(tài)度
1、中國文學開始構筑“真”的本質
中國古典文學開始在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理論與文學批評領域,無一不閃爍著“道”思想的影子。皆可謂是由莊子美學思想生發(fā)而來。其造就了中國文學構筑嚴謹?shù)捏w系,同時推求文學開始以理性的方式呈現(xiàn)所思考的一切。以性情之“真”的標準訴諸感性和理性,在莊子的“美學”國度中,中國文學作品追求構筑以 “真”所澆鑄的藝術,典型地體現(xiàn)在從莊子的源頭樹立起來的解衣般礴的真畫者形象,在總體上凝聚成中國文人所欣賞的具有“逸”的精神的美學人格。例如,圍繞“美不自美”這一美學命題進行了辨析。“詩仙”李太白反映在其詩論中的美學思想,多是對自然、自我以及“真”的審美觀的分析,代表作《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賦予了美學思想的價值與意義,最多的是其對莊子《逍遙游》飄逸唯美的美學思想的吸收。除此之外,長時間的懷才不遇的柳宗元,在極度寂寞、枯寂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對自我生命存在有著更為“真”的認識與領悟。一旦發(fā)之于文,柳宗元的美學思想重視主體內心、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嘻笑之怒,甚乎裂眥。長歌之哀,過乎慟哭”(《對賀者》)。這種對文學抒情功能的注重關注審美,故而其認同莊子文學提倡的審美多元化,重視對個人精神的抒發(fā)與升華作用。以上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對莊子審美思想及“真”因素的探討。
2、發(fā)展了中國文學作品的天人合一論思想
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據(jù)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中國文化體系許多體現(xiàn)著天人合一精神的作品從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無不顯現(xiàn)著莊子的審美精神,作品追求寓情于山水間,神游于洪荒外的主張,從自然發(fā)展,是一個美學論與文學相互發(fā)展的時期。作家陶冶情操、體現(xiàn)個人理想的同時極大的促進了文學理論的發(fā)展。例如,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王維被稱為“天下文宗”,其詩歌作品歷經(jīng)百代而傳頌不衰,獨有的美學特點——“詩中有畫”、“無我結合”,以及“動靜結合”等元素形成的原因是超自然審美意境的影響。大唐盛世下時代精神與莊子“道”學美的氣質稟賦相結合,二者無一不在其作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證明王維獨特的審美心態(tài)。最直接的證據(jù)是王維喜愛崇尚古樸、天然,其在《輞川集》中的作品可代表自然美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主張。這種天人合一審美心態(tài)的獲得,與莊子思想固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道”學思想。因為王維的自然向審美心態(tài)與其山水詩創(chuàng)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盡管盛唐時代排異自六朝以來的飄逸、古樸的文學傳統(tǒng),但也有大量極富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作品的誕生,極具追求自然美學精神。文人雅客們逐漸摒棄了封閉守成的傳統(tǒng)理念,追求人性解放以填補心靈桎梏,以獨具特色的美學反思人生與自然的理念。如“吾雖少為文,不能自雕斫,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亦何所師法?”(《復杜溫夫書》)中充滿了理性的思辨。文學在審美多樣化的同時,崇尚壯麗的自然審美,依實而論以及充滿理性。強調文學在個人情感抒發(fā)的作用外,可進一步肯定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認同審美對個人價值觀的休整與提升作用。層層推進,逐步深化,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極見思維的縝密與審美價值。有利于中國文學作品從整體上論及為文的態(tài)度,探究審美問題與審美發(fā)生的動力。是否應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系統(tǒng)研究學習美學對創(chuàng)作的益處,然后將二者融合起來,再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之間的配合與統(tǒng)一,可見,莊子美學思想影響了后世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思想,既倡導審美風格的多元化,又提出了發(fā)展自我的價值觀風格。endprint
三、對中國文學思想發(fā)展也具有限制性
中國古典文學的審美大多也以“道”為本源。自莊子之后的文人把“道”學界定為自然及物之學,強調其自發(fā)、崇世的特征。故而其作品中認為文只能弘揚道之理,而不能介入道之實際。其美學風格依賴于現(xiàn)實的文學依據(jù),雖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性與批判性,如“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喻”(《楊評事文集后序》),例如柳宗元提倡“為文以神志為主”的創(chuàng)作觀。但作家的主觀精神品質主張偏自我的精神觀念,將審美并局限于私人情感。無法論述細致,探討深入,與理性細密聯(lián)系起來。與韓愈所強調的倡導審美風格,倡導新異的古文運動所對立,以后漸漸發(fā)展成為立論成熟,論證嚴密,這是其崇尚壯麗的文學風格流派,同時矯正了莊子在風格的偏執(zhí),以及糾正了其創(chuàng)作理論主張存在著的某些缺陷。但從文學體系整體而言,莊子的美學思想過于飄逸自然、天馬行空,缺乏體系的明晰性。主要是由于,莊子對文學的美學問題極少進行專門論述,多散見于各著述探討哲理與倫理的章節(jié)中,顯得蕪雜而又散亂。但這種過于零散紛亂的表述方式使得莊子的美學思想具有其獨有的明感度,但也缺少理論體系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這限制了后世中國文學美學思想在相關問題研究上的深度與力度,制約了其進一步的發(fā)展。
單就中國文學美學思想本身而言,莊子甚至可以說是最富于成績的文學大家之一。其美學思想獨特的思維方式使其獨具特色。僅從美學思想的探討就可以說是論述嚴密、體系完整、力度深遠,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學價值具有深遠影響。其觀點用文論也是特色突出,極見功力。故而從美學思想所取得的成就來看,莊子美學思想對當時、后世的美學思想的建設與影響,發(fā)揮其成就相符的地位與作用。但過于縹緲離世的思想,導致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過于感性偏頗的思維方式,還有其美學思想的某些矛盾元素,成為限制中國文學作品美學思想發(fā)展成就、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不成正比。但就中國文學美學價值而言,其跨時代式的“道”、“真”思潮,統(tǒng)一獲得了學術界研究的認同。能夠真實反映中國文學歷史發(fā)展的面貌,從進一步擴大了文學的思想范圍,根本上豐富和影響了文學的種類,為文學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新的方向與局面。實賴于此。這實際上代表了中國文學對莊子“道”的美學思想普遍認識與理解,使得文學不再過分追逐形式之美,有利于“真”的文學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紹謹.《莊子與中國美學》,岳麓書社,2007年版.
[2]鄭峰明.《莊子美學及其藝術精神之研討》,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3]王建疆.《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 ,2006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