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以黃維樑先生提出的“情采通變體系”為思路,并以其中重新排序的“六觀”法為框架,對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嵇康的論作《聲無哀樂論》進行論析。
關鍵詞:《文心雕龍》;“六觀”法;嵇康;《聲無哀樂論》
作者簡介:安琪(1992-),女,蒙古族,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01
一、論析作品與論析方法概述
(一)《聲無哀樂論》概述
《聲無哀樂論》為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論著,由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撰著。文章近萬字,集中概括了嵇康的音樂思想。文中記載了“秦客”(嵇康自設的對立面)與“東野主人”(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圍繞音樂中是否有哀樂情感展開的八個回合的激烈爭辯。通過反復論證,有針對性地批駁儒家傳統樂論,進而闡述了嵇康本人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情采通變體系”
黃維樑先生在將《文心雕龍》與美國文論家韋勒克等人合著的《文學理論》等西方文論名著斟酌比照后,在《文學理論》的架構基礎上,將《文心雕龍》各篇的內容加以分拆,新建了一個《文心雕龍》的體系,即“情采通變體系”:(一)情采(內容與技巧);(二)情采、風格、文類;(三)剖情析采(實際批評);(四)通變(比較不同作家作品的表現);(五)文之為德也大矣(文學的功用)。其中由(三)和(四)引生的“六觀法”,對作品鑒賞批評周全,尤具實際價值。
二、以“六觀”法論析《聲無哀樂論》
現在筆者就用“六觀”法來論析嵇康的《聲無哀樂論》:
(一)第一觀位體
主題,就是《镕裁》篇中“設情以位體”的“情”。《聲無哀樂論》的主題用嵇康的話說,就是“心之與聲,明為二物”。秦客認為,音樂之中含有人的哀樂情感,音樂是現實社會作用于人情感的產物,因而必然含有哀樂。他選擇的眾多例證并闡述的種種理由,都是在試圖說明音樂與情感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而東野主人認為,音樂之中不含有人的哀樂情感,他的觀點是:音樂是大自然的產物,哀樂之情是人的內心活動,二者“明為二物”,“殊途異軌,不相經緯”;音樂對人產生的巨大的感化作用,實際上是和諧的旋律引發了聽者自身已有的情感。所以,其答辯的最終落點,其構建的框架體系,都在力爭說明音樂與情感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
體裁方面,《聲無哀樂論》是以論辯問答的形式展開,文章圍繞爭辯的焦點——音樂中是否有哀樂情感這一中心問題,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八個回合的激烈爭辯展開,風格上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二)第二觀事義
《文心雕龍·附會》篇說:“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作品情思、主題的表達,要靠事義、辭采、宮商。
“事義”方面,“秦客”一開始就引述儒家傳統的音樂思想來詰難:“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今子獨以為聲無哀樂,其理何居?”“東野主人”答道:“聲音自當以善惡之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認為音樂屬于外界的客觀事物,哀樂則屬于內心的主觀情感,不是一回事,斷言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以否定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聲無哀樂論》從音樂本身存在的矛盾現象中,提出了不少音樂美學上的重要問題,如:音樂的創作、表演和欣賞的關系;感情表達的多樣性和音樂表現的多樣性之間的關系;音樂創作和即興演奏的關系;表演者和樂器的關系;音樂欣賞和條件反射式的聯想的關系;音樂在古代社會及其“衰蔽之后”所表現的不同的社會功能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儒家音樂思想中沒有觸及過的,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
《文心雕龍·事類》篇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皐也。”在修辭學上,如較為嚴格地區分,“用典”指引用的文詞有出處,“用事”指引用的文詞涉及特定歷史或文學中的人物、事件;如較為籠統地說,則可只用“典故”一詞。《聲無哀樂論》中秦客對東野主人的詰難,都是以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為依據的,但事實上,東野主人對秦客的觀點進行了全面的反撥。
(三)第三觀置辭,第四觀宮商
《聲無哀樂論》將嵇康詩文的風格略顯一二,嵇康亦善文,工于詩,風格清峻。劉勰《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他的文亦如此。
(四)第五觀奇正,第六觀通變
秦客的觀點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正統思想,也符合儒家“凡音之起,由人心之動……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禮記·樂記》)的理論,大體上反映了當時音樂實踐的現實。東野主人的觀點則體現了他崇尚自然的一貫主張,其中含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義成分。在爭辯中,東野主人通過闡釋“名實”之際,把音樂分為上古時期完美和諧、八音兼備的“太和”之樂、“天籟”之樂,與后代的頗具教化功能的、猶如萬民父母的“無聲之樂”、“移風易俗”的先王之樂兩個部分;其審美導向,是崇尚心靈回歸,反對主觀創新。從總體上看,秦客和東野主人的分歧,是傳統儒家思想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晉玄學的分歧。
如此看來,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新奇”的。其“通變”之處則體現在:提出了不少在當時儒家音樂思想中沒有觸及過的音樂美學問題,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文中對《樂記》理論的全面否定,也體現著魏晉時期中國文藝思想由經學向玄學轉變的過程。
三、結語
以上論析《聲無哀樂論》的內容和技巧,在闡釋上沒有超越前人的新論。唯一的“新”大概就是以《文心雕龍》“六觀”法為框架的嘗試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志彬.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梅梅.嵇康與《聲無哀樂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李曉岑.《聲無哀樂論》研究述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