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源氏物語》由紫式部所寫,它為我們展現了平安朝的時代狀況和貴族奢靡的生活,突出了當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體概況?!对词衔镎Z》的創作觀念是以寫實精神為根底的,作者意圖借虛構的故事來闡述人生的真實,描寫了宮廷貴族戀情,展開了無常世界中的善惡,“物哀”之情特別深邃。然而自《源氏物語》問世以來,對于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探討便眾說紛紜,頗有爭議。
關鍵詞:源氏物語;戀情;善惡;“物哀”;主題思想
作者簡介:周維瓊(1993-),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2
《源氏物語》的故事涉及三朝四代,為我們展現了太平盛世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場景,整個世態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所截取的這一段奴隸制宮廷貴族的生活,反映了人們在文化生活中尚未屈服于市民的趣味,價值觀相對不足的歷史時期,也包含了作者在描寫貴族男女情愛生活的基礎上,對于人生問題所作的深刻研究。因此,這不僅僅是一部描寫宮廷貴族戀情的小說,也是對日本全盛時期世態風貌的深刻研究。
《源氏物語》的梗概如下:桐壺天皇最為得寵的更衣不幸病逝,死后遺下一子,稱他為“光君”。由于沒有可以依靠的權勢,天皇將他降為臣籍,并賜姓源氏。光源氏12歲那年,與葵上結了婚。此時,皇帝新召入宮的藤壺女御由于長得和故世的母親桐壺更衣非常相像,引起了少年源氏對她的思慕,于是兩人有了戀情,并發生了亂倫關系。后來,他先后與紫上、夕顏、空蟬等諸多女性來往。不久后桐壺天皇駕崩,源氏失去了有力的庇護,源氏被流放到須磨。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源氏的生活也逐漸籠罩上陰影,不久后便離開了人世?!对词衔镎Z》的后篇是以私生子薰君為主人公,講述了薰君的情場失意和精神苦惱。
《源氏物語》內容豐富,主題思想明確。這部戀情小說闡明了真實的人生,不論罪與罰,還是善與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都有“物哀”之意。
一、《源氏物語》是一部描寫宮廷貴族戀情的小說
縱觀《源氏物語》整體,它是一部描寫宮廷貴族男女情愛生活的小說。它前44回寫源氏在情場與官場上的生活,后10回是宇治十帖,寫源氏名義上的兒子薰君的情場失意和精神苦惱。《源氏物語》中的人物源氏俊美聰明,在他12歲那年,桐壺帝將他與左大臣容貌美麗的女兒葵上結了婚。葵上雖美麗漂亮,但她很冷漠高傲,因此,源氏對她也很冷落。他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男女情愛上,他一生情愛無度,幾乎與篇中出現的每一個貴族的女子都不同程度發生關系,從上層貴婦中貌美如花的繼母藤壺、怨恨嫉妒的六條妃子、閉月羞花的空蟬、長相丑陋的末摘花、輕佻隨和的朧月夜等,到中層婦女中身世不幸的夕顏,以及宮中女官等等。源氏始終在這些男女情愛的糾葛中放蕩自己的行為,尋花問柳,完全不顧及他周圍的任何事與物,只顧自己及時享樂,這充分反映了日本全盛時期上層人士的恣意享樂概況,更是將宮廷貴族戀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篇中曾描寫到少年源氏公子在朋友頭中將、左馬頭等人長篇雷牘討論“世間女子”中的種種品相,更可視為情愛之說,這也就體現了當時狀況下,男女戀情在宮廷貴族生活中與貴族道德并不相沖突。在日本文化語境中,“好色”并不是一種帶有性扭曲化的傾向之意,也不是個人情欲泛濫以至污穢之意,“好色”就是“好美”,就是敏感發現美,熱忱地追求美的行為,所以說“好色”追求的是靈與肉一致的美。
二、展開了無常世界的罪與罰,以及對彼岸凈土的向往
《源氏物語》前半篇故事以光源氏與繼母藤壺女御的戀情為因,以柏木與三宮私通之戀為果。源氏與后母亂倫有了冷泉帝,而柏木與三宮私通有了薰君。柏木與三宮私通,生下私生子薰君是主人公源氏晚年生活中的苦果,這分明是現實的報應。光源氏沉溺于男女愛情之中,一生追求愛情,追求女性,對女性的占有欲極其強烈。而柏木與三宮的私通,柏木抑郁而死,三宮削發為尼,這對源氏來說是一種無奈的打擊,后來,他最鐘愛的夫人紫姬也得病死去了,晚年的他沉浸在人世無常的悲哀之中,多次想出家為僧。源氏出家為僧,柏木抑郁而死,三宮削發為尼,這都充分表現了源氏、柏木和三宮在現世中力求超越死亡的精神境界。源氏一生情愛無度,他與繼母的亂倫之戀,先是因思慕生情,后因懷有隱秘而惶恐;他與弘徽殿女御的戀情,因一次又一次精神傷害,后因她的怨恨而感到不安;他與三宮的戀情,先因庇護三宮娶了她,后因柏木與三宮私通而悲哀不已;他與紫姬的戀情,因與藤壺女御有親屬關系,加以寵愛,并立為正室,后因紫姬的死去悲痛萬分。源氏對人生感到可悲,對生活感到幻滅,沉浸在人世無常世界的罪與罰,最后遁入空門。小說后篇的主角薰君對自己的身世抱有強烈的疑惑與苦悶,他的精神大抵上是被上輩人隱秘的孽債所毒化。最后,作為私生子的薰君與作為私生女的浮舟,他們倆的戀情是以失敗空虛而告終。薰君的出世,意味著他對自己身世的疑惑與苦悶,這也就注定了他不幸的人生。他的態度極為冷淡,甚至將情愛追求依托于信仰之中,他希望能夠得到精神的解脫,但最終未如人意。作者借這些虛構的故事來闡明無常世界中的罪與罰,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彼岸凈土的向往。
三、借愛欲本身的矛盾善惡與種種世間相比,產生“物哀”之意
“物哀”是指人內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產生了一種哀傷的感情,心思細膩,感性。實質上是日本文學特色所在,通過對日常情感生活的敏銳感受,孕育出一種悲劇與哀愁之美。在《源氏物語》中,故事情節“物哀”之情特別深邃,概括地講,貫穿于整篇物語的基本主題是源氏、薰君內心深處的哀傷和幽情。雖有歡娛之事,但轉眼即逝;雖養尊處優,卻好事多磨。在《源氏物語》中,一方面寫出了四代人的悲劇性戀愛:更衣不幸病逝,桐壺天皇心痛萬分;源氏一生坎坷,情場上的失意與官場上的降職,讓他對生活感到幻滅;三宮與柏木私通,可是在當時的貴族社會里,這樣的“情人”是無法如愿在一起的,最終柏木抑郁而死,三宮削發為尼;薰君占有了浮舟,但以失敗空虛而告終。另一方面寫出了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源氏后母藤壺女御與源氏的亂倫之戀,使她一直惶恐不安;身為地方官夫人的空蟬,她拒絕源氏的求愛,最后削發為尼;嫉妒成性的六條妃子被源氏“始亂終棄”,痛苦萬分;身世凄涼的末摘花,長相丑陋,遭人取笑;貌美如花的葵姬,因其高傲冷漠,被源氏所冷落??v觀《源氏物語》里那些情愛男女,以自己的私欲為出發點,最后卻以死亡或出家遁世告終。這部充滿“物哀”情調的作品,選取看上去十分瑣屑的日常男女戀情的角度來表現人物的悲傷之感,借愛欲本身的矛盾善惡與種種世間相比,就使得作品能夠詳盡細膩地表現他們的可悲的結局,更為突出的是“物哀”之感。
《源氏物語》的主題思想內蘊豐富,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部很有欣賞價值的文化小說,無論它是哪些主題,都反映了作者豐富全面的學術和美學修養,也極好地反映了日本平安朝時期燦爛成熟的貴族文化風貌。
參考文獻:
[1]姚繼中.于破滅中尋覓自我——《源氏物語》主題思想論[J].外國文學評論,2000(1):119-124.
[2]藍泰凱.日本物語文學簡論[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64-68.
[3]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292-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