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季愚
摘 要:《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D.H.勞倫斯,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首部長篇小說,作品通過講述莫雷爾一家的生活、情感軌跡,表達出作者對于人類與自然、人性與本能的深刻思索。本文選取作品中的父親莫雷爾這一形象,分析其人物特征,研究小說主人公保羅的成長軌跡。
關(guān)鍵詞:《兒子與情人》;D.H.勞倫斯;莫雷爾;人物特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引言:
《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一經(jīng)出版就風(fēng)靡世界,人們通過觀察逐漸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更像是勞倫斯的自傳,小說的背景、環(huán)境、人物,都能在勞倫斯的生活中找到影子,勞倫斯的父親是一個普通曠工,母親出身中產(chǎn)家庭,兩人一見鐘情結(jié)成夫妻,卻并在思想觀念上難以達成共識,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勞倫斯成為母親唯一的精神出口,隨著家庭生活的持續(xù)壓抑,這種感情也逐漸畸形。小說中保羅的兩個女朋友在勞倫斯生活中,甚至也能夠找到原型。作者以自身經(jīng)歷為線索,極大地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為人們研究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精神和物質(zhì)生活提供了更多資料,這也成為這部作品經(jīng)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兒子與情人》概述
《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D.H.勞倫斯在20世紀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愛情小說,作品主要通過脾氣暴躁的礦工父親莫雷爾,出身中產(chǎn)家庭的母親,小兒子保羅及小兒子的兩個情人米莉安、克拉拉之間的生活軌跡和情感道路,講述了保羅成長歷程。前半部主要描寫保羅與母親的超出常態(tài)的感情糾纏,下半部則主要做著眼于保羅與兩位情人完全不同的愛與欲。
《兒子與情人》的作者勞倫斯,是二十世紀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其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對情與欲的深刻描寫,為他的作品帶來一種有如宗教圣詩般的美感,也為他帶來了整個文學(xué)社會的矚目與爭議。
《兒子與情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19世紀末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諾丁漢郡礦區(qū)(也是作者勞倫茲的出生地),整個英國社會都正處于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過渡時期,機器作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代表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的人力、畜力成為人類文明的開墾工具,人類對于自然的尊重和畏懼正在逐漸被征服的成就感所代替。而在人類社會中對物質(zhì)的崇拜、對金錢的推崇,也都成為撕扯人性的無形之手。作者著眼于英國中下層社會,對莫雷爾一家進行細致描述,從人性的角度對俄狄浦斯情節(jié)進行深刻挖掘,對當(dāng)時社會急速物化的商品經(jīng)濟和物質(zhì)文明進行批判,表達出作者從自然的角度對生靈本能的尊重與熱愛。
2.莫雷爾——作者父親的化身
《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勞倫斯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的長篇愛情小說。作品中的父親莫雷爾,實際上就是作者父親的化身。本文選取作品中的父親莫雷爾這個形象,來對其性格特征進行分析。
小說開場時,年輕的莫雷爾夫婦在舞會上相識、相戀,而后組成家庭,但好景不長,莫雷爾是諾丁漢郡礦區(qū)的普通曠工,整日辛苦的工作逐漸磨沒了新婚時的熱情和對家庭的耐心,逐漸變成了一個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的醉鬼,初識時候的開朗、樂觀也都逐漸消失不見。母親葛楚德出身中產(chǎn)家庭,希望與丈夫有精神的交流和溝通,卻不能如愿,于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在大兒子威廉去世之后,這種精神上的期待全部轉(zhuǎn)嫁到小兒子保羅身上。
莫雷爾從事的礦井工作,每日在井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的樂觀與開朗更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生活的自我安慰,他所生存的環(huán)境和成長方式并不能告訴他自己還有什么未來,還能獲得怎樣的改變。所以在婚后,莫雷爾變得舉止粗俗、滿口臟話,后來又有了酗酒的毛病。這也決定了他難以感受到妻子的期望,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樣改變才能達成妻子的期望。逐漸妻子對于莫雷爾完全失望,徹底放棄,在不渴望與丈夫有精神上的互通,兩人成為了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這個時候妻子將自己對精神的渴求全部投注到了兒子的身上,并與兒子結(jié)為同盟共同去與莫雷爾這個父親對抗。莫雷爾并非不愛這個家庭,只是他與妻子情感上的疏離,讓他不知道怎樣去融入這個家庭,他每日繁重的體力勞動后,在家里等待他的并不是妻子的溫柔以待,而是冷言冷語的打擊和妻子的不理解。當(dāng)妻子與孩子共同將矛頭對準自己的時候,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背叛的憤怒和無可奈何的痛苦。
3.人物命運下的交叉關(guān)系
縱觀整篇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婚姻是莫雷爾人生徹底轉(zhuǎn)變的分界點。在最開始,葛楚德與年輕的莫雷爾相遇時,第一眼便愛上了這個樂觀開朗的莫雷爾,完全不曾考慮兩人是否般配,就嫁給了這個意中人。可以說兩人從最初的愛慕到后來的結(jié)合,都不是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婚姻這件事,而是跟隨肉欲和本能進行的選擇。莫雷爾婚后與妻子在精神層面上的差距,直接導(dǎo)致了婚姻關(guān)系的逐漸破裂,兩人只剩下肉體的歡愉,而完全沒有靈魂的碰觸。而莫雷爾與妻子婚姻的不幸,也成為保羅生活和感情軌跡變化的主要原因。
結(jié)語:
通過對父親莫雷爾性格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英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作者勞倫斯通過對那個時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將人們?yōu)樯疃鴴暝耐纯啵瑢袷澜绲目嗫嘧非螅谌肴藗兺蚝鲆暬螂y以正視的情欲之中進行表達。這在勞倫斯的其他作品中也尤為明顯。分析《兒子與情人》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能夠更好地把握整部作品的情感脈絡(luò),對于勞倫斯作品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燕. 《兒子與情人》中的人物特征分析[J]. 蘭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6).6:25-29.
[2]D.H.勞倫斯. 《兒子與情人》[M]. 張艷威(譯).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2.06.
[3]崔瀟月.靈魂與自然的融合——勞倫茲《兒子與情人》中的自然意向解析[J]. 邵通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 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