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鮑勃迪倫,這位用歌詞(詩)和歌聲來傳遞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理解的歌手(詩人)向我們展示了詩最初的形式,可謂是對詩歌這一古老創作形式的召喚,而諾獎的授予無疑是對其創作最大的肯定,也意味著世界對于文學的定義邊界的擴大以及對于日益豐富的文學創作的肯定。作為最有影響力之一的歌手,鮑勃迪倫不但在音樂界得到肯定,屬于媒體界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而且,他的詩歌創作也得到了金斯堡等眾多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者的認可。作為一種精英藝術,鮑勃迪倫詩歌中的現代性是矚目的,其中對于“原罪”、“死亡”等的描繪占據了其詩歌創作的大部分。本文將從鮑勃迪倫基于對原罪泛濫的思考出發來研究鮑勃迪倫創作中的死亡意思。
關鍵詞:鮑勃迪倫;原罪;死亡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一、原罪
原罪的故產生于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亞當和夏娃受了蛇了的蠱惑,吃了能分辨善惡的果子,受到上帝的詛咒。上帝咒詛中最嚴厲的是人之死: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其實對于原罪的闡釋至今沒有定論。根據劉光耀《原罪論:對于圣經原罪敘事的論析》中的闡釋,人的過分的驕傲自大、挑戰上帝權威以及追求物質利益和獨裁權力是人犯罪的三大動機。其結果就是從世界消失而歸于塵土。
二、死亡意識
(一)以死亡為背景
現代主義伴隨一戰出現。戰爭下,死亡司空見慣,面對死亡,一切都顯得無意義和荒誕。因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死亡”。產生于這一戰爭背景下的現代主義文本中出現大量的死亡意象和氤氳死亡情緒;死亡在作品中更深層次是作為一種自由選擇,一種內在沖突而存在。無論時空,還是“死亡意識”在作品中所產生的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死亡已然成為一種創作背景。
(二)死亡的無意義
這種死亡的無意義源于戰爭的無意義。戰爭讓人類所創造的所有文明瞬間崩塌,面對死亡,一切都不值得一提,你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個會提前到來。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大多是小人物對于死亡的畏懼和對生命無意義的虛妄。
(三)基督教死亡的遺存
事實上,現代主義文學中的“死亡”并沒有完全擺脫基督教的死亡意識的窠臼。基督教模式“原罪——救贖——死亡——永生”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十分深刻。相當一部分作家如艾略特、奧尼爾、福克納等把新生和永恒的目光轉向了彼岸世界,于是言說救贖和言說死亡呼應,成了現代主義作家受基督教傳統影響的最有利證據。基督教成了超越死亡、獲得永生的方式之一。
(四)超越死亡
現代主義并不只是對死亡的消極描述。這是因為,在現代主義那里,死亡是作為人的自由選擇而存在的,是人的另一種“生”的方式,是所謂的“向死而生”,“死”是一種救贖、是一種永生,這正是現代主義對基督教義中“死亡”消解之后的一種建構。
三、鮑勃迪倫:原罪泛濫與死亡
(一)原罪泛濫致死的慘苦
鮑勃·迪倫是圣經的忠實讀者。《圣經》中的原罪意識已然被其所接受。首先,他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圣經中的意象。例如,《時代的變遷》中就借用了大量《圣經·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的典故及意象;《大雨將至》運用了更為慘烈的意象來展現了原罪泛濫而引發的戰爭和歧視造成的人類慘苦景象。這類作品的創作靈感均來自鮑勃迪倫對現實的關注。
(二)原罪致死的救贖
面對人間大量的災難,鮑勃迪倫也試圖救贖,但是他看到了試圖救贖的徒勞和失敗。越戰將似乎將一切的希望摧毀了。面對這一事實,鮑勃迪倫開始對所信奉的上帝產生了懷疑,但是,他仍是要執著的去尋找答案,61 號高速公路被當成亞伯拉罕殺子為祭的圣地,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去哪里找到答案,但是鮑勃迪倫并沒有找到答案,因為上帝說的“61號高速公路上”是一條尋找答案的路徑,答案在路上,“答案在風中飄蕩”。
(三)對死亡的自我體認
鮑勃迪倫對自我死亡的體認要比前面所述的人類的死亡要更為的直接和現實。因為鮑勃迪倫的父輩經歷了一戰的慘痛,死亡的陰云盤旋在迪倫的童年,迪倫對自我死亡的體認要更加深刻。生活在如此荒誕是世界中,面對時刻來臨死亡和內心的恐懼,于是他將死亡作為一種自由選擇,作為對“生”的延續的手段,這與現代主義的“死亡意識”如出一轍。
(四)導致死亡的原罪的根源——自由意志
1966年,鮑勃經歷了一場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他在沉寂了一年之后再出新作《約翰·衛斯理·哈丁》。在這張專輯中,迪倫對死亡有了進一步的詮釋。他開始以死者的身份與敵人進行對話,認為導致人類悲苦和死亡的是人類自身的罪惡:背叛、狂妄、性欲。這是鮑勃迪倫對人類原罪最真切的一次叩問,并認為人類這些原罪的根源是自由意志。
此后,鮑勃迪倫面對時代,開始向內轉,開始逐漸探尋自我的解脫之路。
結語:
人們一生都在不斷地尋找自己、找尋人生的意義,只是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鮑勃·迪倫用的詩歌。他用詩歌鞭撻罪惡、描繪死亡、呼喚公平、歌頌愛情、進行選擇,而死亡意識貫穿迪倫作品始終的主題。迪倫從一開始基于原罪的認識,而將人類的種種災難歸咎于原罪的泛濫,而后基于自己對死亡的體認和對死亡的救贖的嘗試,發現死亡是由于原罪的泛濫,而原罪泛濫的根源則是由于人類的自由意志,進而發現自己也正在不顧一切去實行自由意志,從此踏上不斷尋求答案的路上。
參考文獻:
[1]陸修遠.鮑勃·迪倫搖滾藝術價值探源——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D].浙江師范大學.
[2]范躍芬.鮑勃·迪倫:繆斯迷狂下的現代派詩人[J].中國民族博覽.
[3]胡星燦.論鮑勃·迪倫的創作轉向[D].四川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