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祖先創造出廣泛運用的漢字是現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經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漢語的發展,作為記錄實事的文字,有過很多次的演變發展過程,一般認為,漢字發展史上所出現的主流字體主要有五種,按照其歷史特點,本文將我國主要的漢字分為兩個階段:古文字和今文字。貫穿我國發展歷史淺析漢字的演變過程,從漢字的發展流傳中去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漢字起源;古文字;今文字
作者簡介:陳心怡(1999.12-),女,漢,重慶市合川區人,研究方向:文學。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一、古文字
1.文字起源
史書上從戰國時期就有漢字的記載,所以對于古代漢字的起源有三種說法:倉頡造字說、繩結說與起一成文說,而這幾種說法都是漢字的萌芽階段,它們只是對漢字有了一種載體或者是一種展現的形式,對于漢字的認識還是只停留在一些朦朧的階段。
2.甲骨文
目前為止,甲骨文可以說是被公認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其因將文字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因為書寫的材料而命名的。甲骨文從文字特點看,一般為象形字,畫筆有粗有細,多為方折。從涉及的內容上來看,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是研究古代特別是商朝時期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從時間上來看,甲骨文的時間跨度是從商王武丁至西周的昭王和穆王時期。因此,我們說的甲骨文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古老的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是我國漢字書法的開始。
3.金文
繼甲骨文出現之后,又涌現了另一漢字類型——金文。金文的出現時間是在漢武帝時期,跨度從商周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存在我國歷史上約一千多年。金文的名字由來也是因為所用的材料,把文字刻在青銅器上,因此,又名鐘鼎文。而金文的文字特點主要是生動形象,渾厚自然。而內容一般記載的是歌頌祖先及王侯的豐功偉績和日常社會上的點點滴滴。
3.篆書的出現與發展
篆書,分為大篆與小篆,其中,大篆是甲骨文、金文、籀文統一前的六國文字的泛稱,是金文的線條化與規范化的結果,從金文開始脫離了象形文字,基本奠定了后來漢字的面貌,大篆繼承了金文而來。大篆字體整齊,有規范的結構,個別字書寫繁瑣,較多地保留了西周的文字特點,但又有所變化。小篆就是秦滅六國之后統一的文字,是對大篆衍變形成的文字。小篆的特點是書寫線條圓勻、結構統一定型,字體呈縱長方形。從古至今,一直都被書法家們所青睞。在漢字發展史上,小篆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節點。
二、今文字
1.隸書的出現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為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實現其政治抱負。在文字方面的改革也下了不少的功夫。為了更好地書寫,不僅創立了小篆,而且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簡化,把小篆把其圓滑的線條、筆跡變得平直、方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書寫的效率,同時也使得書寫更為簡單了。由于秦隸書寫的便利,逐漸流行起來,逐漸動搖了小篆的地位,這種漢字就是隸書,其以莊重著稱,整體效果微寬扁。隸書的出現可謂是我國古代漢字的一次重大改革,同時也是漢字演變進程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楷書的出現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2.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它是在隸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而來的。草書也是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楷書與行書的影響,字形的特點為扁方,波挑用筆發展成為典型的章書。最早通用的是草隸,即書寫潦草的隸書。由漢朝到唐朝,草書經過不同的發展歷程,先為章草,后為今草,再成為狂草。狂草的特點筆勢放蕩不羈、恣肆流暢,已經完全地脫離了實用性,成為了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作品。到了漢末后,書法家們逐漸發展起以藝術為基礎的草書風格,這時候草書的出現,不僅是人們對于文字書寫的一種要求,也是人們在不斷追求美的必然選擇。草書的出現,同時也帶動了楷書和行書的發展。
總結:
縱觀我國漢字的演變歷程,我們同時可以感受到我國優秀文化在經過層層考驗,實現完美的變身,成為流傳下來的被世人廣為接受和使用的文字形式,讓人們更加方便地進行書寫,和人與人的這種交流,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礎。這種文字的出現,也是一個時代的選擇結果,因此,在漢字發展趨勢,應該是從繁至簡的,而在文字的演變過程中,新中國成立對漢字進行的改革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表意字原始性的證據初探[J]. 王叢慧.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08).
[2]表意字的表達功能與古文字考釋[J]. 李守奎,李軼.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02).
[3]小議楷書中的變筆表意字[J]. 李中生.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03).
[4]釋■及相關諸字[J]. 王蘭. 古漢語研究. 2010(02).
[5]論形聲字“聲符”表意的復雜性[J]. 董性茂.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 200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