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詞,這些新詞的出現不僅是對過去事物的一種反映,而且體現了當今的社會現實。“單身狗”一詞的出現,不僅與“狗”本身的形象有關,而且與現在人們所處的社會密切聯系。
關鍵詞:新詞;單身狗;形成原因
作者簡介:冀偉,男,河南駐馬店人。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單身狗”這個詞的出現,與當時網絡上瘋傳虐狗虐貓視頻有一定關系,當時虐的對象由狗、貓轉移到人,虐的詞義發生引申。本來游戲玩家中就有被虐的說法,再跟虐狗結合衍生出像狗一樣被虐,于是就構造出單身狗等一系列詞。
“單身狗”是“單身”和“狗”這二個詞的結合,“單身”強調“獨自一人”,“未婚”,“無家屬”,“無婚戀對象”,“缺少異性關愛”等,“狗”是對單身者的進一步詮釋,形象地表現了單身者的生活狀況:像狗一樣辛苦、漂泊,沒有家的感覺。“狗”有多種品質,提到狗,人們會有不同的聯想,比如“可愛”、“忠實”、“勢利”、“辛苦”等。但是“狗”一旦和“單身”復合,其“辛苦”“缺少關愛”等形象凸顯,成了前景,其中的“可愛”、“忠實”、“勢利”等形象背景化。受“單身”的影響,“狗”的辛苦形象被激活,在整個詞里隱喻人。“單身”在“單身狗”里貢獻的是“未婚且無戀愛對象”義,“狗”以“辛苦”的形象隱喻人,整個詞表示“未婚且無婚戀對象的青年”。[1]該詞來自于網絡社區,最早出現在2011年,開始指狗,到了2012年底開始指人,2014年“單身狗”登上了年度熱詞榜,成為大學生十大校園流行語之一。[2]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身狗一詞的使用范圍和使用主體逐漸擴大,不僅僅限于大學生,小學生和青年們也都采用這種說法表達自己單身。
不過,在我們以前的生活中已經有“光棍”、“單身漢”等表達單身意思的詞,那為什么要再造一個單身狗來表達單身呢?這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狗的形象
“狗”一詞在以前的中國語言環境中使用到人身上是帶有侮辱性和貶低性。狗給人的形象是不好的,比如“狗眼看人低”、“狗咬呂洞賓”、“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官”、“狗腿子”、“狗男女”、“狗東西”、“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這些詞表現出了人們對狗的厭惡。在當今的社會環境影響下,人們對狗的印象有了改變,狗怕孤獨,依賴人,忠誠,或機靈或呆呆的萌,這種形象的出現和當今人新出現形象的相似是“單身狗”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用詞背后的語言認知心理
人們在用詞的時候,往往追求一種新奇幽默的方式,喜歡采用異于他人的表達方式去滿足自己的心理要求,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達到預期的效果。新詞的出現,受到人們認知心理和接受心理的影響。當一個新詞產生時,人們首先對這個詞在心里本身就已經認同了它,認為這個詞能夠較好地表達出自己想要闡述的意思,在這種認知心理的影響下,以往的單身詞語無法表達當今青年焦慮、辛苦的狀況,“單身狗”一詞的出現,較好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要求,于是就開始流行起來。另外,一個詞的出現也受到人們接受心理的影響,當人們第一次聽到“單身狗”的時候,如果在內心里接受了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那他就有可能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景時,繼續使用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慢慢地這個詞就被人們廣泛接受,逐漸流行起來。
3、社會現實狀況的影響
在當今的社會中,生活節奏加快,生產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這些也給年輕人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壓力,很多年輕人無法承擔這樣的社會狀況,他們沒有資本去談戀愛、結婚,最后導致光棍、大齡剩女越來越多,他們不得不認真工作,繼續努力,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可以戀愛的資本,所以這些人就會用“單身狗”來自嘲,一方面說明自己單身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諷刺自己,讓自己的心里能夠好受些。
4、網絡的普及和新媒體的擴展
隨著互聯網的推廣,特別是智能手機、無線網的全覆蓋,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的出現并迅速普及,上網越來越方便,人們能夠通過網絡快速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與他人同步交流。隨著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等的出現,圖文推送對人的影響逐漸擴大,于是,當一個新詞出現的時候,在網絡和新媒體的作用下,會被廣泛而迅速地傳播。網絡和新媒體的出現拓展了傳播的渠道,增強了新詞的現實的影響力。“單身狗”一詞首先在網絡中出現,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得到普遍認同,在網絡中傳播開來,于是“單身狗”一詞就流行起來。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單身狗”一詞的形成,既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也是對狗本身形象的體現,同時也受到了人們用詞的心理和網絡新媒體的影響,所以,當“單身狗”一詞出現后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接受,并在交際中頻繁使用。
注釋:
[1]《沒有貶義的“XX狗”》,洪帥,《語文建設》,2015年第9期。
[2]汪潔,人人網發布2014年度熱詞榜,披露年輕人7宗你不知道的事,中國新聞網, 2014年12月24。
參考文獻:
[1]《論修辭表達與接受心理》,張春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2]《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3]汪潔,人人網發布2014年度熱詞榜,披露年輕人7宗你不知道的事,中國新聞網, 2014年12月24。
[4]《沒有貶義的“XX狗”》,洪帥,《語文建設》,2015年第9期。
[5]《從“然并卵”看縮略型網絡新詞的使用和流行原因》,王瑞蘭,《大眾文藝》,2017年0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