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實是每個人必須要有的道德素質,因此在人們的觀念中,誠實想當然是一種好的行為,然而如果撒謊可以減少事情的危害,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善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必定有它的理論支撐。從認知語用的角度來講,語言是認知過程的產物和結果,善意謊言也不例外。同時,語用對于善意謊言亦有很好的解釋力,是對認知的補充。本文從認知語用學視角,以Verschueren(1999)順應理論為理論基礎,嘗試從認知語用的角度提出一種新的善意謊言解釋觀。
關鍵詞:善意的謊言;認知語用;順應理論
作者簡介:任艷麗(1993.4-),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外國語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1.善意謊言及順應理論的研究
首先學界對于善意的謊言的界定已經明確。善意謊言是謊言的一種,但其研究側重點、研究方法又有所不同。楊偃成(2014)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也對嘗試著對善意謊言界定如下: 善意謊言是說話人故意欺騙聽話人,但是出于善意的動機,并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無害于聽話人的語言現象。
語言順應理論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Verschueren 創立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在他看來,語言使用是語言發揮功能的過程,或者說,是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不斷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的過程。這里順應就體現為語言的使用環境和語言結構選擇之間的相互適應。本文將從認知語用學視角,以Verschueren 順應理論為理論基礎,從順應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兩個方面對善意謊言進行分析。本研究的例證主要選自日常交際片段。
2.對善意的謊言的順應理論分析
2.1順應物理世界
根據Verschueren的說法,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是溝通過程中物質世界的兩個重要因素。在特殊的環境中,語言使用者所做的語言選擇應該適應現實世界。在日常交流中,善意的謊言可以被靈活地選擇和使用。
在電梯里,一名員工會見了他所在公司的副總裁。下面的對話發生在他們的小空間里:
職員:您的領帶很漂亮,很精致!顯得您很精神!
領導:謝謝。(電梯里的日常交際)
電梯是一間狹窄的房間,尤其是其中只有他們兩個人,所以員工必須說些話來表達自己對領導的尊敬,以免尷尬。因此,員工選擇一個善意的謊言來贊美他的老板,以適應這個特殊的地方,以獲得領導的良好印象,并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良好的社會關系。然而,如果員工在辦公室里說了同樣的話,而且周圍有很多同事,那就不合適了。因為那樣會讓別人覺得他是在奉承領導。因此,善意的謊言的使用應該適應物理世界的特定空間。
2.2適應社交世界
不管人們在什么時候進行交流,都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將他們的語言選擇適應社會世界。這些語言的選擇往往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制度權力,社會規范等等。善意的謊言,作為一種語言選擇,一定要適應這些社會因素。一般來說,語言的選擇與廣泛的社會因素相互適應。因此,當語言使用者使用善意的謊言時,他必須考慮一些重要的社會因素。口頭交流需要遵守社會交往的具體規則。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社會規范,在莊重場合下的社會規范比在非正式場合更嚴格。
在一個聚會上,B在人群中來回穿梭。所以A認為B是一個沒有自尊的女人。但是當B向前走,向A問好時,A依然會和B應和。
A:干杯!
B:你一個人在這還挺自在,也不往里邊湊。對了,我今天看起來不錯吧?!
A:恩……是啊,您今天真漂亮!
B:謝謝。(走開,又去拿了一杯酒)(聚會日常交際)
舞會場景是一個相對正式的場合,社會禮儀規范了人們的言行,因此所有的參與者都應該跟隨他們。雖然A不贊成B的行為,甚至感到厭惡,但他仍然用善意的謊言來贊揚B。因為A也是這個聚會的參與者,他的言辭也應該適應當前的交際環境并且適合于當時的社會規范。在公眾中,一些傳統的社會規范限制了人們的語言選擇。尤其是在像上面這樣的正式聚會上,大多數客人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用一個善意的謊言來贊美B只是一種遵循的特定社會規范的表達方式。
3.結論
本文試圖用Verschueren 的順應理論來分析善意謊言這一語言現象,并試圖解釋其本質及其運行機制。從順應物理世界和順應社交世界兩個方面對示例進行了分析,以幫助人們在日常交際中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意圖,提高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 J. (1999/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外研社.
[2]何自然,張淑玲. (2004). 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J]. 外國語. (6):25-31.
[3]錢冠連. (1990). 語用學:語言適應理論--Verschueren語用學新論評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61-66.
[4]張淑玲,何自然. (2006). 非真實性話語研究述評[J]. 現代外語. (1):37-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