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大氣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于掌握的。由于大氣知識是學習大氣運動最為基礎的前提,因此,學生想要學習好大氣運動這部分知識內容,大氣知識的有效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同時,學好這部分內容同樣也可以為下一章節大氣環流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起到分散降低教學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學習的作用,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氣運動;大氣環流;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根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主要依靠的是學生現有掌握的地理知識以及學習期望,著重強調對地理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能夠自主探索與互相協作,改變傳統單一的教育教受方法,進而帶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此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為案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 教學內容應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行性
教學內容:
1. 產生冷熱不均的原因以及大氣運動的實質。
2. 通過講解大氣運動,繪制熱力環流圖,轉接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過程以及海陸風、城市風的形成。
3. 在學習過程中借助相關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熟練掌握熱力環流示意圖,學會綜合運用景觀圖、示意圖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學生特點:學生在綜合閱讀地理圖表、揭示地理圖表背后的實質的過程中,還無法樹立相對牢固的空間概念,也不能很好的將所學物理知識與大氣知識聯系起來,在較短的時間里也不能將大氣運動和相關地理環境聯系起來。
二、 善于在課堂教學目標與方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 課堂教學目標
①掌握熱力環流的定義,熟練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繪制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③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局地環流問題,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
(二) 運用教學方法
1. 小組討論法。課前布置學生預先準備好本節課需要的相關資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由小組負責人規定各組成員搜尋熱力環流的相關知識,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每個人所搜集到的相關信息,實現所得資源與知識在小組內的互通互享。
2. 分析比較法。學生運用事先收集的有關熱力環流的圖文資料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資料進行分析跟比較,從而得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與地理環境、大氣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 教學過程演示
課堂教學過程演示表
導入新課
通過這節課的標題——“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問詢學生為什么地球表面會冷熱不均?大氣運動是結果,那么是什么導致的大氣運動呢?從而導入新課內容。
活動一
讓學生自主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大氣運動的形成和實質進行自主分析與探討。
活動二
講解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與根本原因,同時轉接熱力環流知識,復習氣壓有關知識,講解熱力環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活動三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熱力環流的原理,列舉現實生活中由冷熱不均產生的熱力環流而引發的典型案例,從而轉入海陸風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分析,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分析繪制海陸風、城市風的形成。
三、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步驟中
(一) 設立場景,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例如在《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一課中,新課導入時,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例如:我們通常把制冷機安裝在墻頂,而把取暖機安裝在墻底,原因是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對所學知識的熱情。
(二) 小組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能力
“小組討論合作是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自己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方式?!边\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較為高效的學習成果,從而達到學生之間學習資源與學習成果的互享,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例如在《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的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大氣運動的形成和實質進行自主分析與探討。
(三) 重視讀圖,注重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圖形在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的課堂中,要引導學生熟讀熱力環流示意圖,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熟讀海陸風示意圖,了解海陸間早晚風向的變化;熟讀城市風示意圖,了解城市的“熱島效應”的風向轉換。通過對圖形能力的學習,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 結束語
本文以《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一課為例,通過設立相應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運用地理圖形,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課程材料,并用所學知識嘗試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地理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目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師必須時刻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培養起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金延風.自主與引導:基于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引導策略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作者簡介:
王小菲,山東省濱州市,山東濱州博興縣博興三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