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時常發現學生有“走神”現象,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都怪學生嗎?應該說我們老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該如何解決呢?
關鍵詞:走神;歷史;智動課堂;信息化;自主探究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時常發現學生有“走神”現象,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很多時候有些老師總是把學生“走神”現象歸結為學生的原因,認為是學生不好好聽講,而對以嚴加批評。實際上并不完全是這樣,應該說學生上課“走神”我們老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是教師講課枯燥而有失精彩嗎?我看也并不完全是。那么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該如何解決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
一、 歷史課堂有“形”無“神”
歷史本身是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很多老師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片面追求分數,忽視學生心理、年齡特點,抑制學生熱情和思維,往往忽略了歷史學科中趣味性的一面,學生根本培養不起任何興趣。
學生課堂容易走神,不一定是學生真的完全不愿意聽課,往往是由于他們不重視課堂,把課堂變成了輕松闊談的地方。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一味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去迎合學生的喜好來吸引學生,而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重要性,學習技能的傳授。長此以往,反而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容易造成學生把歷史課當成故事課,回答問題隨意,欠缺思考能力的訓練,不利于學生深入掌握歷史的學科素養,挖掘不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有些教師在課堂為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又非常嚴格,雖然學生看起來都全神貫注,該記筆記記筆記,學生的“神”集中了,但許多人也不在自主思考,只是圍著老師的指揮棒在走,很被動,這樣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還有些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不自信,即便老師平易近人,也不敢發言或提問,師生間距離越來越大。
教學本身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適應考試要求,便不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快速講解應試所需要的知識點,“題海戰術”發揮到極致。本來歷史學習是需要發散性思維的,但老師包辦了一切,學生則是被動地學習,自然也談不上學習的高效了。
二、 智動課堂促使學生“入神”
智動課堂系統,就是以pad為載體,以交互式一體機和交互電子白板為依托,為學生打造了全新的個性化學習情境。將老師——平板——學生三點一線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假期,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家或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進行個性化學習。老師通過教師終端管理,學生通過學習終端學習,創設數字化課堂環境,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和針對性教學,實現了教學網絡化、教師移動化、學習個性化。今天的教師,應認識到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認識到信息素養也是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一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化智動課堂優化學習資源,促進學生自主求新知。
1. 智動課堂營造民主課堂,培養學生質疑精神。
傳統課堂學生習慣于教師講授,練習講評,主動參與度很低,范圍也小,學習效果不佳。尤其是基礎較弱,知識面狹窄的學生,幾乎很難參與進課堂。有效的歷史課堂應充分發揚民主,真正成為群言堂。借助在線平臺提出討論題,課前征集同學預習時的問題,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提供足夠歷史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通過聯想、嘗試、論證等方式探究歷史真相和來龍去脈,進行深度課堂討論。探究式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問題提出后,可在預習平臺上進行BBS型跟帖討論,也可設計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限時性課堂小組討論,如討論鄭和下西洋需要哪些條件,在當時對明朝起到積極還是消極影響等,也可結合學生所學和生活實際,對重要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或微型辯論,如組織“辛亥革命的成敗”、“改革開放與常州地區經濟的發展”、“思想解放與政治變革的關系”等課堂討論會,使學生在爭辯討論中培養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意識,同學間相互爭辯甚至大膽質疑所學,無疑是教學成功之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深度探討也可以延續到課后,在線進行交流或者論壇交流。在學生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傾聽,要適度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不至于偏離主題,海闊天空地瞎聊。要求學生尊重他人,不僅表達自己觀點,也認真傾聽他人表述,學會反思,時常質疑提出新的問題。知識點通過這樣的反復推敲才能掌握的比較透徹,在循序漸進地循環探究中,學生能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起到承上啟下,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移動式的課堂延展,增進了生生、師生感情,探討知識的真諦,激情昂揚。
2. 智動課堂讓久遠的歷史走近學生,融入生活。
課本所學歷史大多離我們生活久遠,僅憑教師講述很容易讓學生枯燥,即便創設材料情境,學生也時常因為史料閱讀問題難以浸入歷史學習。但如果我們能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家鄉史、家族史、老照片、時事熱點等,借助智動課堂讓學生自己去搜索、去探究,學生就會對新知充滿好奇,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樂趣和重要價值,從而主動地、深入地進行提出問題,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歷史是門人文學科,本身就與生活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往的教學我們很難把生活搬進課堂,學生學著年代久遠的歷史,不自然就走神了。智動課堂,通過在線平臺,教師模擬生活場景或引入時代熱點進入教學,讓學生在線搜索或探究教師準備的資料包,可以很好地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動起來自主學習各國的起源、文明成就及特點。通過同學們手指輕觸平板,拖動分類的操作,讓學生歸納四大古國的文明,根據提供的史料資料包,深入探究文明特點。制作微課讓學生自主學習金字塔。再如學習“一國兩制”時,我讓學生根據提示,課堂上在線搜索最近港澳臺的發展,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信息,闡釋“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將歷史切入生活,聯系實際,學生也便增加了興趣。
信息時代,教育信息化這一強有力的杠桿,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聯系在了一起,為我們獲取知識提供了更廣闊的途徑,使歷史課堂不再沉浸于傳統教與學的環境下,讓學生頻頻“走神”。智動課堂帶給我們教師和學生無論觀念、理論還是實踐多方面的改革,促進學生在課堂“形神兼備”。我們要不斷學習、適應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實現教育創新。
參考文獻:
[1]付道明.數字化學習的優化設計與效果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2][美]南希·弗雷,道格拉斯·費舍.桑迪·艾佛勞芙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效率[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3][美]喬納森·伯格曼·翻轉學習:如何更好地實踐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柳林,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