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學生學會主動探究,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出發,以素質教育為基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進而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能貫穿學習過程;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利用課堂提問來調動和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將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交給學生,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實際問題能力。我在平常的教學中,注重對此問題的長期積累,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地理課堂;提問;興趣
一、 設計提問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地理的特點是綜合性強,學生難以理解;使學生理解這些,需要教師將復雜知識進行分解,降低難度,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討論回答。設計課堂提問,應從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系出發,綜合地理相關知識,從而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并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奠定了基礎。例如對黃赤交角的變化,五帶怎么變化,據圖設問:
1. 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的緯度有什么關系?
2. 五帶與回歸線,極圈有什么關系?
3. 如果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五帶中的熱帶、溫帶、寒帶的范圍怎么變?
4. 如果黃赤交角變為0°或45°,五帶中的熱帶、溫帶、寒帶的范圍又怎么變?
二、 運用直觀教具,增強認識
直觀教具主要有地圖、圖片、地理模型和專業課件等。地圖可以確定地理事象的位置和范圍,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形象而制作的直觀教具,它能表現出三維空間。地理課件可以展示地理事物的景觀圖片、模型圖片、聲音、視頻等,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和演變規律,使學生從演示過程中,掌握地理事物發生的規律。以課件為例:flash課件《海水運動》,可以延伸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規律等,教師可以對課件演示過程肢解,分步驟問學生:
1. 在口吹風的作用下,盆中的水怎么運動?
2. 如果在海洋中也存在常年的風作用,海水會怎樣運動?
3. 全球的風帶和氣壓帶有什么分布規律?
4. 在風帶和氣壓帶的作用下,海水會怎樣運動?
5. 在實際大洋中的海水運動有何規律?與理想的洋流模式圖有何區別?
通過教師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層層引導;給足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或討論找出每個步驟的原理,從而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 創設地理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提問效率
1. 創設趣味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興趣
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學科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因此設計趣味性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求知欲。
如講授“日界線”之前,教師先講一個小故事:“一懷雙胞胎孕婦乘船從上海去洛杉磯,在日界線以西的東十二區先產下一女孩,越過日界線后,在西十二區又產下一男孩,但先出生的女孩卻叫后出生的男孩為哥哥,這是為什么?”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有趣,急于弄清其中道理,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
2. 創設沖突情境,使問題有矛盾性
沖突情景是指利用知識間、思維上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引起認知上的矛盾,進入不能解決問題但又迫切希望解決問題的狀態,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欲望。(1)揭示新、舊知識間的矛盾:如冷的地方形成高壓、熱的地方形成低壓,這句話對嗎?你能舉例說明嗎?引導找出氣壓有熱力和動力原因。(2)揭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書本知識之間的矛盾:如一天中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是在什么時候?(很多學生會答成中午12點和凌晨)實際是午后兩點和日出前,學生發現自己錯了,就有不服輸的心理,想弄個究竟。(3)營造陷阱,辨明真假:主要是從易混淆的概念,難理解的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等方面來設計課堂提問。
3. 創設懸念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求知欲
懸念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疑惑不解,但又想解決它時,心里主動產生設問和解答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思考和問為什么的過程中,產生了好奇心,頭腦再快速轉動。在教學中,教師根據現有知識內容和學情,設計具有懸念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如在學習“密度流”時,為使學生對密度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給學生講個故事:二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吶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而德軍的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請問:德軍的潛艇在直布羅陀海峽是如何避開英軍的聲吶監聽而安全通過的?此時學生帶著疑團進入了“密度流”的學習中。
四、 聯系鄉土地理,設計問題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信息具有情境,通過情境將知識與現實相銜接。因此,設計課堂提問應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生活中的案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如在講城市交通問題時,聯系福安的交通狀況,問:“我們學校旁街尾至富春公園這段路的交通狀況怎樣?”教師追問:“為什么這段路交通這么擁擠?”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究:“你有什么方法能改善街尾這段路的交通狀況?”再如在學習河流的綜合治理中,聯系福安富春溪的狀況,問:“每年夏秋季節,當臺風來臨或連續性的暴雨,富春溪總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且福安市區經常遭到洪水的威脅,這是什么原因?是否應該在富春溪的上游修建水庫呢?”
我們將那些與學生經驗有關的鄉土地理知識與課堂提問聯系,并將引起學生思考的現象或事實作為問題情境。能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在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地理。
參考文獻:
[1]劉海燕.創設地理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J].地理教育,2007(6).
作者簡介:鄭益班,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民族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