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香君 馬抗美
【關鍵詞】 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 ?道德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2.014
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體系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是“最基礎、最經典”的部分,是后繼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對此,梳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倫理思想,剖析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演進邏輯、主要論域和當代價值,不僅能夠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石,而且為推進我國倫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回顧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倫理思想萌芽于19世紀40年代,隨后在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它服務于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既繼承了前人留下的優秀的倫理思想遺產,又積極主動參與到無產階級革命當中,不僅對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質進行概括,還批判各種形形色色的錯誤的道德理論,進而總結出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倫理思想。
邏輯起點:以“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將“現實的人”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既是倫理學的必然要求,更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對其倫理思想的基本回應。倫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倫理學盡管實現了“作為哲學的一個部分—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脫離哲學而獨立存在”的發展,但始終將“道德”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另外,倫理學是一門特殊的價值科學。這種價值體現為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道德來約束和完善自我。概而言之,倫理學實際上是“對人的生存、發展和精神完善化的一種理論反思”[1]。也就是說,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本質屬性必然要求將“人”作為倫理學研究的出發點。但這種“人”不是費爾巴哈式的感性實體,也不是黑格爾式的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的單個“原子”,而是“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個人?!艾F實的人”正是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才會在物質交換和社會交往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識??梢姡赖碌漠a生正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邏輯中介:對人類解放條件和路徑的剖析。為了更好地詮釋人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剖析人類解放的實現條件和路徑,這也是滲透于馬克思恩格斯所有思想的核心主題?!叭祟惤夥攀侵溉祟惒粩嗟叵麥绗F存狀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實運動?!盵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對現實利益問題的關注,通過解剖市民社會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人的生存的二重化,進而找出人類解放的真正承擔者,從而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理想境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解放的條件和路徑作了深入的分析:首先,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人類解放的首要條件;其次,消滅階級、分工、私有制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基本路徑;最后,無產階級是實現人類解放的物質力量。總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將人類解放條件和路徑的剖析貫穿其中,使其成為連接思想體系的橋梁,為最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邏輯歸宿: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落腳點。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可以發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他們所有活動的根本追求。這種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包括“人的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充分發展和人的和諧發展”四個方面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能成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完人”或“超人”,而是強調每個人都能像拉斐爾那樣不受限制地自由發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從而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總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人類社會最高形態的基本特征,更是每個人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當然,這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全面滿足、交往的全面實現、自由時間的獲得、社會制度的保障”[4]是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人生境界的基本保證。
在倫理學中,道德是研究的核心范疇。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也圍繞道德而展開。具體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主要集中于對道德的來源、本質、特性、發展規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道德的來源和本質。關于道德的來源和本質問題是倫理學首先必須厘清的關鍵問題。但是,回溯整個倫理學研究歷史,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對這一問題都沒有提供合理的解釋。唯心主義倫理學家眾說紛紜:有的主張“天賦道德論”,認為道德來源于“天”的意志;有的主張“理念道德論”,認為道德來源于“善的理念”;有的主張“理性道德論”,認為道德來源于“理性”;等等??梢姡ㄐ闹髁x倫理學家由于受到他們當時所處的階級立場或世界觀的限制,都否認道德具有客觀的物質基礎,進而歪曲道德的來源和本質。另外,形而上學唯物論者盡管在自然觀和認識論方面堅持了唯物主義,但是他們在社會歷史領域仍然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認為道德不是來源于社會實踐,而是來源于人的內心。比如,荀況主張道德來源于對人的欲望的節制,斯賓諾莎、愛爾維修等主張道德來源于人的感官感覺,費爾巴哈更是認為按人的欲望追求幸福就是道德的來源。對此,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在批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對道德的來源和本質問題作了明確說明?!八枷?、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盵5]因此,道德歸根結底是人們物質生產和交換關系的產物,它來源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道德的特性。第一,道德具有階級性。從道德的來源可以發現,道德來源于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那么,由于時代和社會的變化發展,其所處社會的經濟關系必然不斷調整和完善,由此產生的道德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在階級社會中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由此可知,正是道德的這種階級來源使得道德具有階級性。事實上,在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形成以前,道德的階級性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他們只是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進而否認人的階級性和道德的階級性。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指導下創立的階級斗爭理論揭開了道德的階級特性。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對以前倫理學中的抽象人性論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隨后,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歷史進行了論證,指出“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樣,馬克斯恩格斯通過揭示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進而闡釋了道德的階級性。第二,道德具有社會歷史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域里,不存在永恒的道德,道德只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必然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動和發展不斷作出調整。因此,道德必然具有社會歷史性。由于所處時代生產和社會交往的變化發展、勞動分工的不同、不同階級的出現,每一個時代的道德必然都不盡相同,且隨著所處時代經濟關系的不同而不斷進行調整。因此,超歷史、超民族的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第三,道德具有相對獨立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首先,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其次,道德作為意識形態之一,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為道德的變化并不總是同經濟關系的變化相一致、相平衡,道德具有自己獨立的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呈現處一定的歷史繼承性;道德具有能動作用,對所處社會的經濟基礎發揮著促進或倒退作用。
道德的發展規律。關于道德的發展是否具有客觀規律性,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都沒有獲得正確的回答。他們要么認為道德是“圣人所傳”“內心感悟”,是不變的永恒的道德;要么承認道德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對道德發展的規律沒有作出科學的解釋。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則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它既在社會歷史中產生,又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因此,道德發展必然具有規律性。這種規律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道德是隨著經濟關系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其次,道德是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發展的。一方面,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進步的。從整個人類道德演變歷程可以發現,人類道德經歷了原始的氏族道德到階級社會的階級道德再到超階級的共產主義道德的發展,是對舊道德的“揚棄”和“升華”。因此,總的來說是不斷向前進步的。另一方面,道德發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這種曲折表現在新道德戰勝舊道德是一個反復斗爭的過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階級社會的階級道德占了很長一段歷史?,F在要想實現對階級道德的“揚棄”還需要進行長期的斗爭,必然會使得道德的發展出現曲折。最后,道德是在自身內部的善與惡、新與舊的矛盾斗爭中向前發展的。正是道德內部的新道德與舊道德、善與惡的內部斗爭推動著道德進一步向前發展。
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提供理論源泉。進入新時代以來,黨情、世情、國情的大變化、大變革引發了我國對“社會主要矛盾、道德問題、價值引領、倫理建構、文明走向”[7]等問題的深刻反思,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道德倫理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其中,包括“中國夢”是我國當代社會的價值追求,弘揚中國精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一切“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原則,引領人們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美好生活,弘揚轉化并發展中華傳統美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這些倫理思想來源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對其蘊含的道德理念的概括和總結,為新時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價值目標,從而引領我們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道德倫理問題的重要論述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的倫理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8]的時代精神的凝結。
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回溯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實質進行闡釋,從而形成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后繼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升華和豐富。其中,列寧提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毛澤東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鄧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論,江澤民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理論??梢?,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邏輯歸宿不僅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描繪了藍圖,更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了夯實的理論指導。因此,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任務;二是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來檢驗人才培養的效果,從而為人才培養和發展提供夯實的現實指導。
為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奠定理論基石。古語有言: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同推進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但是,盡管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發展,當代公民的道德素質狀況還是不能很好滿足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社會文明發展水平還需提高。加強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首先,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為公民道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其次,我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的優秀的道德理念仍然是當代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道德基準。因此,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基準,既作為全社會的共同道德追求,又作為評判全部公民道德水平的基本準則。
(本文系中國政法大學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資助項目“當代中國大學生品德評價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BSLW22)
[1]唐凱麟:《論倫理學的邏輯起點——一種依據馬克思主義文本的闡釋》,《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第12頁。
[2]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演進邏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
[4]李培超:《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論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倫理主題》,《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6期,第29~32頁。
[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152、135頁。
[7]王澤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及理論貢獻》,《中州學刊》,2018年第5期,第2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