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楨
摘要:醫學生教育存在重“術”輕“德”的現象,不利于醫務人員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通過梳理加強醫學生醫德培養的途徑,力圖為醫學生醫德培養提供建議。
關鍵詞:醫德;途徑;互聯網;傳統醫德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對于醫學生而言,醫德有時能彌補醫術的不足,但醫術卻永遠彌補不了醫德的缺陷。近些年來,醫患關系緊張、醫生收受紅包、醫生隨意開大處方等現象時見報端。醫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也為醫學院校重“術”輕“德”的教育敲響警鐘。醫學生是醫務工作的未來,醫學生醫德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醫務工作的好壞,因此加強醫學生的醫德素養刻不容緩。
醫學生醫德教育實際上就是職業品德教育,是針對醫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開展的醫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醫德。具體說來,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大致包含醫學倫理教育學、醫德規范教育、醫事法制教育、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實踐教育等內容。經過長期發展,西方醫學院校形成以醫學倫理為主的醫德教育,國內醫學院校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也逐漸加強以醫學倫理為主的醫德教育,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途徑單一以及被動灌輸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德培養的效果。
醫學生醫德培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進一步提高醫學生醫德培養效果,應當充分利用多種途徑,多管齊下,讓醫德教育成為醫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醫德成為醫學生的標配。
發揮互聯網作用,做好醫德引導。數字化時代,互聯網成為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議論,可以隨意瀏覽相關信息,互聯網所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靈活性和實時性特點,為醫德培養提供新的載體,同時也極大豐富醫德教育內容。醫學院應當旗幟鮮明地樹立醫德教育主旋律,在互聯網上傳播相關醫德教育法規、視頻和書籍,可以發起我最喜歡的醫生投票等活動,介紹醫生的良好醫德,為學生在互聯網上開設永不下課的醫德課堂。互聯網教育能夠改變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育,能夠較大程度提升教學效果。
完善評價體系,加強醫德激勵。在當前的醫學院校評價體系當中,醫學知識、醫學專業技術、臨床技能等是評價醫學生的硬指標,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指標。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刺激下,學生只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醫學知識、醫學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醫德涵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認為術優于德、重術不重德。加強醫德的培養,必須完善評價體系,納入相應的道德評價指標,可通過設立醫德獎學金等方式,引起學生對醫德的重視。通過評價體系的調整與完善,加強醫德正向激勵,刺激學生加強自我的醫德培養,實現德與術并重發展。
增強文化自信,挖掘傳統醫德教育資源。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系統的醫德教育思想。《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書中提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的生命至上原則影響深遠。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指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醫生治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流傳后世的名醫,不僅僅是醫術高超的醫者,更是醫德高尚的醫者。有人將中國傳統醫德概括為六個方面: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事業準則;不圖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質;謹慎認真、不畏艱苦的服務態度;不斷總結、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不畏權勢、忠于醫業的行醫思想;虛心好學、精究方術的學習作風。六個方面的傳統醫德,是我們進行醫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的財富。通過對傳統醫德的宣傳,不僅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更能進一步加強醫學生的醫德素養。
培育專門醫德教育人才隊伍。目前許多醫學院校并沒有專門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醫德教育更多地依靠思政教師、醫學課程教師、心理學教師以及輔導員來實施。思政教師、心理學教師作為非醫學專業人員,很難以實際案例讓學生對醫德教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醫學生課程緊,醫學專業教師也只能在授課過程中簡單地進行穿插教學,無法讓學生行成系統性的觀念。輔導員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參與者,但較為繁瑣的日常事務往往占用大部分精力,同時醫學院校中非醫學類背景的輔導員不在少數,他們在開展醫德教育時也容易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據此看來,培育專業醫德教育人才隊伍對于醫德教育十分重要。專業的醫德教育人才隊伍,能夠給予學生詳細的醫患關系處理建議,能夠適時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夠讓學生明白醫學倫理的重要性,能夠讓學生了解醫學規則,能夠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時給予相應的醫學指導,對于醫學生醫德的系統性養成意義深遠。
注重實習醫院的培養。實習是醫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公里路,如何打通學校與實習醫院的醫德教育聯接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實習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操作進行磨合的過程,是他們走向崗位前最真實的歷練。實習醫院針對實習生著重開展熟悉醫院日常事務,了解科室運轉,加強實際技能的訓練等培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實習醫院卻常常會忽視自身另外一個職能——醫德教育。在歐美國家,“臨床實習期間的醫德教育主要以個別談話、現場指導、小組討論為主,同時加入心理學,幫助學生自我進行心理、倫理、社會道德的疏導,并指導臨床實踐。”國內的實習醫院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探索適合本國實際的教育途徑。同時,實習醫院在對指導老師的考核中,也應當加入相應的考核指標,帶動指導老師加強醫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學生的醫德培養事關全民健康,更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醫德教育不僅不應該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雞肋”,相反應當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占據重要位置,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新途徑,加強醫德教育。相信合多方之力,積長久之功,一定能夠在醫學生醫德教育方面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