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樹斌 王 躍
(1.阜陽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教學部,安徽·阜陽 236031;2.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方式、歷史傳統文化、民族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素質的反映。民族傳統節日與民族情感緊緊相連,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必將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指導、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重大意義。
民族傳統節日來自我國農耕社會時期,在社會的不斷進步過程中,民族傳統節日的內涵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在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農耕習俗雖然無法融入現代社會中,但其中的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而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對于當代社會來說是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農耕社會時期,人們依照自然規律生存、生活,注重和諧共生,注重周期的作息時間。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傳統節日包含的文化上升到愛國主義層面,是中華民族對文化的強烈認同,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在家庭方面,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上升到和諧的家庭關系層面,在各個節日中將家庭成員團結到一起,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倫理道德觀念的體現。
1.凝聚性。民族傳統節日自身具備傳承文化的作用,以及傳遞民族情感的作用,在時間的流失過程中,民族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揚中不斷成長,中華各民族都在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中留下了文化烙印,在數千年的發揚和傳承下,傳統節日仍然代表了中華兒女內心最溫暖的情感。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歷經千年,發展非常豐富,其中表現最為深刻的則是對祖國、家鄉、親人的熱愛以及懷念。比如春節,是人們家庭團聚的節日,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花燈,是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熱愛的情感體現,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對學生家庭歸屬感的深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
2.調節性。在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中,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和溝通,比如清明節有踏青、祭祖的習俗。流傳下來的習俗體現了對家庭親情、倫理人情的重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日期是來自于自然界的證候,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切思考,同時也確實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得到了強化,是個人和家庭溝通的重要精神渠道。對于大學生來說,在節日期間選擇回家陪陪家人,與家人共度節日,或者選擇與親朋好友、同學、教師進行節日交流,都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調節性的體現,有助于學生積極向上,養成健康的心理。
3.滲透性。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眾多,這種現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同樣存在,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非常前衛的整體思想,雖然非常明確民族傳統節日以及文化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并沒有產生有效的重視。在當代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大學生時刻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節日以及文化的沖擊。高校是大學生接受知識、學習文化的重要社會場所,承擔著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任務。而民族傳統節日與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比,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利用這一功能可實現對大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有助于大學生提升整體的思想境界。
1.滿足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民族傳統節日來之不易,是民族文化長久發展以來的民族歷史記憶,自身富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職能很強,以傳統節日為基礎,實施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創新工作,可以折射出較強的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進行有效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在節日期間,通過回顧歷史,開展校園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對傳統節日的深入傳播以及傳承;在長期的活動開展中,將民族傳統節日當做高校重要思想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特色,激勵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正面進步。
2.滿足高校民族教育需求。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即是民族精神,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支撐。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文化在農耕社會時期起源,在封建社會發展,在現代社會傳承,民族精神的傳承一直在延續,億萬中華兒女將自己的思想價值融入于傳統節日中,最終形成了保留根本卻又豐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成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小時候起便受到教師、親朋以及家長的呵護,并沒有過多關注民族傳統文化以及節日,無法深切感受到來自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精神熏陶[1],導致出現一些盲目跟風現象。基于此,高校更加需要提升傳統節日教育,加強大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入探討,讓其親身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精神,促進大學生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1.設置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課堂。大學生傳承傳統節日的重要方式便是民族傳統節日,但當前全國高校內幾乎沒有設置民族傳統節日的必修課程,同時選修課程也未得到普及,質量層次差距較大。而且部分學校領導對課程設置也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導致教學設計存在缺陷。因此,面對這種情況,首先需要學校重視民族傳統節日,不應僅僅強調學生就業、升學等,也應重視學生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培養。其次,學校應加深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結合,實現德育教育。而對于教師來說,也應該先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全面的了解,并依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入適當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并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可。
2.開展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高校內具備非常豐富的活動項目,也應將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與活動開展相互融合,開展活動應以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并結合現代化特色,構建社會活動,特別是在過節期間,更加需要加強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認識,發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探索積極性。同時也應合理利用互聯網傳播,利用微博、學校貼吧、QQ等,加快宣傳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認知能力。除此之外,也應該接觸當地的特色文化,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大力教育和宣傳[2]。針對當地特色文化,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說非常熟悉,但對于外地的師生來說卻相對陌生,而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夠使當地居民產生自豪感,同時也能夠激發外地師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學習文化的主動性,提升學校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3.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站在大學生的角度上,受到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學生養成科學、積極向上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在學習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過程中,也應該結合學校和家庭的雙面教育[3],使學生受到雙面熏陶,正視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父母、親人對孩子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從小便樹立正確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觀念,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1.提升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認知。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各個方面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影響。針對孩子養成良好思想行為習慣,家長必須認識到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產生的影響,首先需要養成合理的教育意識,并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認同、熱愛,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可在節日時為孩子講解節日的由來,并告知其節日的意義所在,與孩子一起參與節日活動中,讓其在活動過程中感受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2.創設良好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教育研究也不局限于高校內,反而更加重視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對于大學生來說,從小便生活在家庭中,環境對其性格、能力等都能產生很大影響[4]。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受到父母過多的溺愛,使其心理素質不良,甚至受到一點挫折都會放棄,心理承受能力極弱。存在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便是家庭教育。而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是各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精神力量,富含了諸如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大價值。
3.落實家長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一次夸獎、一次打罵產生的影響以及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對于教育也同樣如此。家長要想有效進行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就必須做到以身作則,首先自己要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做到熱愛、落實[5],對孩子的成長方向形成科學的指導。家庭環境教育中,家長需要通過文明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內心接受這種教育方法,才能進一步產生良好的教育作用,以達到提升孩子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效率的目的。
1.發動政府力量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縱觀近年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對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力度,其一,在傳統佳節時并沒有加大傳統節慶活動的舉辦;其二,活動的舉辦形式仍較為單一,且幾年來的形式相似,無法吸引更多人們的積極參與。面對這種現象,相關部門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在大力發展地區經濟時也不能忽略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仍需要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內涵,實現對優秀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良好繼承和弘揚[6];民族地區應結合現代社會文化,逐步完成豐富品牌活動建設,以民族傳統節日為核心打造文化產業鏈;增強相關保護力度,設置專欄節目,通過各種渠道弘揚民族節日文化。
2.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宣傳作用。當前是互聯網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人們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上,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互聯網帶動了現代網絡傳媒的發展,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引導社會輿論方向。而當前的傳媒對象是受眾,廣大網民都具備言論的自由權利,容易產生盲目跟風現象,出現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不利的言論。因此,各級政府相關監督部門需要加大監督機制,對網絡環境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并逐步完善法律法規,嚴格懲戒對網絡秩序有害的行為。除此之外,積極引導現代傳媒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宣揚,不僅只放眼于國家科技發展[7],也要通過現代傳媒獲得廣大民眾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支持和參與。尤其是在節日期間,更應該借助節日創新更多活動形式,渲染更為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
3.落實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創新。面對目前西方國家文化的大力沖擊,大學生逐漸忽視甚至忘記了民族傳統節日。因此,在社會層面上則需要結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創新。基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緊跟社會時代新潮流,通過互聯網軟件,如微信、微博等,開展多種宣傳方式。如近兩年QQ上出現的春節時規定時間內排放紅包的形式、發送祝福語、春聯等形式[8],都能提升人們對節日的參與度,同時也烘托了春節的節日氛圍,在大學生心中產生對文化的熱愛情感,激發學生對節日文化的興趣。
綜上所述,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國家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綜合人才的重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內容之一。當前,高校大學生由于家庭生活環境等各種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質不高、對民族傳統節日認識度不高等缺陷,而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因此,在學校層面必須重視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在家庭層面父母也應該做到以身作則,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社會層面,也應該注重互聯網、現代傳媒的宣傳方式,加大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弘揚和發展[9],在保留優秀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節日形式,順應時代潮流,立足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強化學生的民族教育以及愛國教育,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卿.傳統節日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2).
[2]胡唯唯.傳統文化節日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24).
[3]于嫻,汪建兵.中國傳統節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與應用[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3,(2).
[4]王玉峰.淺談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2).
[5]高方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研究[J].大觀,2017,(2).
[6]薛峰,毛曉紅.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途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5,(1).
[7]趙棟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6,(29).
[8]曹顯明.民族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3,(4).
[9]廖孝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