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華麗+紀祥+魏文靜
摘要: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與榜樣示范及自我效能理論。網絡時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呈現出了主體的能動意識增強、環境更加廣闊、方式和途徑多樣化、內容和資源多元化等新特點。本文在對社會學習理論之要旨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析了它對網絡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作用和指導價值。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 網絡時代;德育工作
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提出的心理學方面的重要理論,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尤其是學習理論方面引起學術界重要關注的一派理論。盡管社會學習理論沒有提出明確而具體的道德教育觀點和方法,但其核心思想為學校道德教育構建了一種新的思維框架,對我們今天的學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當今網絡環境復雜,高校中的德育工作更加復雜和不容樂觀,加強高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緩,本文擬從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根據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分析這一理論對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認為,“從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來看,心理的機能就是人、行為以及環境這三種因素之間的一種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要求我們從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理解行為,行為受到內外環境和個人的認知及需要的影響,反過來人的行為又會改變、創造環境,影響人的認知和需要。個人能感知環境的許多方面,但個人并不只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刺激,有時候,環境因素能對行為產生強大的制約作用,而在另一些時候,人的行為和認知又會成為環境事態發展的重要調節者。
2、觀察學習與榜樣示范
班杜拉認為,個體不必經過親身體驗,可以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動作的模擬,語言的掌握,態度的習得,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過觀察來完成。觀察學習可以縮短學習過程,迅速地掌握大量的知識技能,并且能夠避免由于自身嘗試的錯誤和失敗可能帶來的重大損失。
班杜拉認為凡是能夠成為學習者觀察學習對象的,就可以稱之為榜樣或示范者。榜樣可以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以符號形式存在的人或物。
3、自我效能理論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與感受。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勝任感及其自信等方面的感受。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做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和努力程度,還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從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表現。同時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們的期望值高,善于顯示成績,遇事能理智處理,能樂于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進而在需要時能發揮智慧和技能。
二、網絡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點
(一)高校德育工作對象的主體意識和能動意識增強
主體意識即指主體的自我意識。它是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自主意識和自由意識是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高校德育工作對象在進入大學之前,基本處于家長和學校的雙重管控之下,無法完全實現自身的自主和自由。在進入大學后,他們基本遠離父母,高校的管理也比較民主和自由,因此他們的自主和自由意識極具膨脹,一方面能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誤入歧途。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需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才能使高校學生缺失的主體意識得到補充,使積極的主體意識得到發展和固化,使消極的主體意識得到糾正和轉化。
(二)高校德育工作環境更加廣闊
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環境主要集中在教室、辦公室等場所,高校德育工作者通過口頭說教和書面材料的宣傳進行工作。由于工作環境的限制,也導致了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單一。而在網絡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和環境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網絡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和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等優勢。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挖掘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一對一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高校德育工作者通過網絡新媒體技術主動、快速地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內容,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嶄新的、空前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三)高校德育工作方式和途徑多樣化
傳統德育工作一般采取言傳與身教、正面教育與反面教材相結合的方式,這些教育方式多數呈現平面化的狀態,缺乏感染力,且對教育對象的感官刺激不深。而在網絡時代,網絡新媒體技術和環境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徑。網絡文化的載體包括手機短信、QQ、微信、博客、網絡論壇等,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載體,可以提供文本與超文本,具體與抽象的知識技術和聲、像、文字的結合,日益成為一種嶄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它能夠更為方便和快捷地發布更具個性化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觀、更深入。同時,德育工作者還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技術與大學生進行雙向交流,增強德育主客體雙方的信任感,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高校德育工作內容和資源多元化
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和資源主要來源于書本和教材,主要通過語言、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進行傳播。而網絡信息時代,不僅可以傳輸文字和圖片,而且可以傳輸聲音和動態畫面。學生只要擁有一部有聯網功能的手機,既可方便地獲取校內校外、國內國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種信息。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想要的各種教育資源,而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將德育的內容傳輸給學生,與學生進行即時的溝通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自由性和參與性,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德育主體。
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德育工作的具體借鑒
(一) 交互決定論對網絡時代高校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endprint
1.優化網絡環境,開展網絡文明教育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認為人的內部因素、行為和外部環境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相互作用,又是相互決定的。因此,在新的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內部認識和外在行為都會與外在網絡環境相互影響。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轉變觀念,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不斷創新途徑、拓展陣地。在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傳統德育手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去滿足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條件下開展德育工作的需要。把網絡新媒體環境下德育工作的輿論陣地、學習陣地、生活娛樂陣地作為工作的新重點。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網絡文明的教育和引導,指導他們在網絡使用中文明言語和行為,只有在文明健康的的網絡環境下才能更好的發揮網絡新媒體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2.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師生互動
班杜拉從社會學習的三元交互決定論出發,他特別強調社會環境和社會學習以及個人內部因素這三者在處于社會化進程中的品德形成和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外部因素只有被個體認可,并且個體的能動活動表現出來,才能夠發展其作用。
因此個人內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高校德育教師要注重學生認知的作用,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既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和面對面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避免教師的一言堂和說教。又要在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從網絡環境中獲取素材,通過學生熟悉的網絡形式和語言去傳播給其他學生。只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他們的潛能,才能夠使其道德水平在環境和認知因素的動態影響下得到提高。
(二)觀察學習與榜樣示范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1.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做到言行一致
教育工作者不僅僅包括教師、行政管理者,還包括學校后勤服務人員等。高校必須樹立全員德育意識,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氛圍。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日常中注重樹立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素質。儒學大師孔子亦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認真負責,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課后的日常生活和網絡平臺上也要注意自身素質和形象,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會使受教育者受到不良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德育實際效果,直接影響受教育者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2.挖掘學生身邊的榜樣,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
現實生活中的榜樣人物、學生身邊的榜樣人物、社會環境特別是大眾傳媒中的優秀人物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特別是學生同輩群體中的優秀典型,都是教育學生的最有感召力、說服力的榜樣,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感染性。因此,學校必須多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還要注重利用網絡平臺去宣傳和號召學生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品德。運用榜樣示范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仰之情,增強其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使其把榜樣與自己的道德認識、情感、行為聯系起來,并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自我效能論對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1.正確運用評價,合理獎懲
高校德育工作者應當嚴格制定相應獎懲制度,健全學生評價體系。對于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學金獎勵,思想品德高尚的學生進行表揚,科技競賽、文藝活動積極參加的學生進行獎勵等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班級風氣,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對于一些違規違紀的學生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處罰,本著教育為先的態度對一些有違紀行為的同學進行教育,使其改正不良行為,提高其整體思想覺悟。
2.德育工作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對于職業學校德育具有積極影響,尤其是對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德育工作的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使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及時肯定的評價。對于道德表現出色的學生要給予及時肯定的評價,這樣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行為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能激勵其他學生的觀察行為,獲得替代性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對于品行相對較差的學生我們更應該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使其獲得成功的經驗,以逐漸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從而使他們改變錯誤的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結論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理論以及自我效能理論等都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如今網絡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下,信息獲取渠道過多,資源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對于如何更好地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通過總結這些理論并將其運用到我們實踐中,我們就可以將挑戰轉為機遇,讓大數據和網絡新媒體技術為我們的高校德育工作服務,讓理論成為我們實踐的指導。
[參考文獻]
[1]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遼寧人民出版,1989:7.
[2]莉萍.試論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道德發展觀[J].教育探索,2001(1)
[3]任朝霞.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4]陳 茜.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機制與模式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 (高教職教) ,2013,(9):46-48.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