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芳
【摘要】當前,農村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學校目標錯位,社會教育蒼白無力等等問題,在實踐中應該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完善教育體制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等方面進行解決。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 現狀 學生思想狀況 分析 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基礎教育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村基礎教育面廣量大,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的作用。因此不可忽視。
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對策?本文就此問題作一些分析,以拋磚引玉,共同探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一、農村教育的現狀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心靈的寂寞。農業現代化進程逐步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增多,許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或經商,將子女由爺爺奶奶撫養或寄放在親戚家,使得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造成孩子內心的寂寞;更有甚者,長期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人員的不斷增加,也導致了農村夫妻離異人數的增多,家庭完整性受到破壞,致使更多孩子得不到父愛或母愛,踢皮球一樣的單親家庭教育,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心靈。
(2) 隔代撫養、寄宿親屬,使教育力不從心。經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寄宿親屬監管的占70%。由于(外)祖父母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嚴格管教孩子,更談不上能輔導孩子的課業。加上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縱容、溺愛孩子,這使得孩子的不良學習和行為習慣較為突出。
2.農村基礎教育目標錯位。受落后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許多人把升學與成才等同,把升學率的高低與辦學質量的優劣等同。形成重智育輕德育丟體育,重分數輕能力,重升學輕實用的“三重三輕”的惡性循環局面。學生的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差,個性特長受壓抑,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和開拓進取精神,更無興農愛農的思想意識。
3.社會教育的蒼白無力。《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的制定本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合法權益的法律。而在現階段的農村中小學看來,更像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國家溺愛”。在學校,學生違紀違規,擾亂課堂,學校、老師不敢嚴肅處理,都恐觸犯《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及由它們制定的一些條例的高壓政策,擔心學生流失,擔心家長告狀,造成丟帽丟碗。目前一些學校教學秩序混亂,學生法紀意識淡薄,老師人身安全無保障,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攀高等現象,不能不說與之毫無關系。
二、農村學生的現狀
1.思想道德滑坡,自我意識濃厚。不少農村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眼中只有自己,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用說老師了,經常與父母頂嘴吵鬧,不服從老師的管教。更多的留守兒童是在(外)祖父母溺愛中長大的,根本無法管束,輕視知識、胸無大志、粗言穢語;有的嬌氣十足、懶惰成性;還有的比吃比穿,浪費糧食,缺乏必要的傳統美德。厭學、輟學、離家出走、早戀等現象時常發生。
2.文化素質下滑,責任意識淡漠。許多學生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待學習馬虎懶散。不按時完成作業,照抄作業現象十分嚴重,錯別字滿天飛,有不少學生連一篇文章都讀不下來,語病更不用說。數學、物理、化學基礎差,英語基礎更差,上課時能認真聽課的學生寥寥無幾,上高中升學率可想而知。
三、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
1.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癥結,也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問題。目前農村教育重職教輕普教、重升學輕就業、重分數輕素質、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依然嚴重。因此,把技術素質的教育作為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從增強農村初中課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以及學生就業需要出發,對農村初中課程進行調整、改革。從而與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接軌。
2.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繼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1)落實“三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要繼續堅持對農村教育的傾斜政策。對農村教育投資傾斜,對農村畢業生就業傾斜,對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傾斜,對農村教師待遇傾斜。
二要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既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硬件投入,也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軟件投入。
(2)依法治教,加強職責。廣泛宣傳《義務教育法》,樹立學生、家長、教師、學校、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法律意識,加大依法治理學生輟學的力度,形成適齡兒童、少年全面入學,學生家長積極送子女上學,用人單位拒絕聘用童工的良好局面。
總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如何順應歷史潮流,抓住發展機遇,是擺在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農村校長及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深刻認識到農村基礎教育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才能尋求相應的對策,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月萍.義務教育區域內均衡發展的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
[2]李軍霞.關于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對策[OL].論文天下論文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