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摘要】 以文物展品為主體的陳列展覽,通過融入“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展陳創新理念,集中體現濃郁的地方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展示的平臺。
【關鍵詞】 創新展陳理念;壽山石文化;活起來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一、創新理念的緣由
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習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為文博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而以文物為主體的陳列展覽是展示人類歷史記憶的重要平臺,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為了充分利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該讓它“活起來”,而“活起來”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這是對展陳理念創新的一種突破,一種超越。福建博物院在去年傾情推出的精品展覽“壽山石回故鄉”,就是融入“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展陳新理念的成功范例。展覽展出從故宮博物院引進的149件清代宮廷御用壽山石雕珍品瑰寶,涉及帝后印章、人物造像、陳設擺件等不同類型。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底蘊深厚。不僅是典型的宮廷藏品,同時也代表了清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同時遴選100多件現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代表性壽山石雕精品,古代、現代和當代不同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薈萃展廳,著力聚焦“壽山石回故鄉”這個亮點,集中展現壽山石文物的精美絕倫,壽山石歷史的源遠流長,壽山石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石激起故鄉情,“壽山石回故鄉”展覽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了,廣大觀眾熱情歡迎壽山石皇家國寶從“故宮”重歸“故鄉”,絡繹不絕地走進展廳,不少觀眾意猶未盡,不止一次地參觀展覽……
二、創新理念的實踐
壽山石產于東海之濱的福建福州,質地溫潤細膩,色彩豐富艷麗,具有潤、靈、瑩、嫩、膩的特點,是雕琢與篆刻的上乘材料,系中國四大印章石之首,被譽為“國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4000多年前,福建先民開始使用壽山石制品,1500多年前就開始雕刻壽山石,歷經唐、宋、元等朝代,到了清代迎來壽山石雕繁榮發展的歷史高峰。隨著文人雅士,上層名流對文玩、名石品味的提高,壽山石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大量品優質佳的壽山石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宮廷,清宮對壽山石的需求量很大,不但用于雕刻帝后寶璽,而且用于制作各種門類的藝術品。作為一次匠心獨運的策劃,“壽山石回故鄉”展覽堅持以創新為引領,融入“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新理念,讓深藏在深宮里、已有300-400年歷史的壽山石精品“重歸故里”。這些國寶級的文物是第一次走出深宮,也是第一次回到福建,讓廣大觀眾近距離觀賞傳統壽山石雕的魅力和清代帝王風范。與故宮這些珍貴的壽山石精品一起展出的還有現當代壽山石珍品佳作,而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題材的局限,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洋溢著新的創意,結合當代的審美情趣,讓壽山石文化的豐厚內涵和壽山石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壽山石回故鄉”展覽的重點部分“帝后寶璽”中,展出清代從康熙、雍正至宣統8位帝王及慈禧、榮惠皇貴妃共10位帝后所用之寶璽。歷經千年的發展,壽山石雕在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石材的開采,還是雕刻技藝,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深藏故宮300余年的壽山石國璽第一次回故鄉,而且一半以上展品首次對外展出,對每一件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帶有神秘色彩的重點文物展品進行剖析,深入發掘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以賦予靈動鮮活的新生命。一件件、一套套帝后寶璽,猶如一方別樣的天地,演繹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因此,這些“活起來”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令觀眾嘆為觀止!其中最吸引眼球的首當乾隆的“田黃三聯章”:一整塊品質絕佳的田黃石,鏤空雕出了3條石鏈及3枚印璽,每條石鏈系著一枚印璽,其中兩枚為正方形,它們中一枚刻有“乾隆宸翰”,一枚刻有“惟精惟一”。另外一枚則刻有“樂天”字樣,呈橢圓形。三章連體,環環相扣,沒有任何拼接。“田黃三聯章”材質之精美,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精巧堪稱一絕,在歷代印章中實屬罕見。此印為乾隆皇帝私人印章,他愛不釋手,一直攜帶于身。末代宣統皇帝溥儀也視其為傳家和傳國之寶,在離開故宮后的歲月里,他與作為王道理想唯一憑證的“田黃三聯章”長期相伴,直至1950年才捐獻給國家。還有一方引起觀眾濃厚興趣的寶璽就是“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雖然慈禧執政清代已進入衰敗時期,但該寶璽仍選用當時能找到的最好的壽山石,材貴藝佳,精工細雕。慈禧此寶璽主要用于御覽的書畫上,不僅如此,在光緒皇帝所題寫的“頤和園”匾額上,“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之印更是位于匾額正上方,加之寶璽上“鳳在上龍在下”的瑞獸鈕,體現了慈禧至高無上的特權,其政治野心也昭然若揭。觀眾近距離品賞“帝后寶璽”的魅力和風采,仿佛與帝后相約,與歷史相遇,領略當時宮廷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情趣。“宗教人物”精選18件乾隆中期的羅漢像展出,這些羅漢造像在雕刻中以壽山石之有色部分為衣裳,衣邊施金粉,以無色部分為肌膚,自然、逼真,頗有奢華之氣,體現了清代宮廷特殊的供奉需求。“擺件陳設”以名山大川、神話傳說為題材依據,融匯各種表現技法于一身,體現了清宮工匠嫻熟的雕刻技巧和較高的藝術修養。而與“帝后寶璽”“宗教人物”“擺件陳設”古今輝映、相得益彰的“民間珍寶”——近現代壽山石雕名家名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開。玲瓏剔透的印章印料、神態各異的羅漢造像、巧奪天工的百寶鑲嵌,形象而生動地向觀眾展示:隨著價值觀和審美理念的不斷變化,壽山石雕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和藝術特色,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樣,題材更加豐富,技藝更加高超,充分顯示了壽山石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的脈絡。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仿佛都在說話,都活起來了,使得文物展品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豐滿,讓觀眾進入展廳后從整體氣氛感受到壽山石文化蘊含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領略到異彩紛呈的文物美、跨越時空的歷史美、底蘊深厚的文化美,既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趣,還升華了精神。
創新理念的延伸
為了更好地配合“壽山石回故鄉”展覽,讓觀眾更多地了解、體驗和品味壽山石文化,展覽展出期間還開展多項相關活動,包括壽山石篆刻體驗、壽山石小掛件制作、文化學術交流研討以及多場專題講座,不僅提升了展覽的精神高度,而且深化了展覽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而作為展覽的拓展,精心設計制作的文創產品更是新意迭出、精彩紛呈,把“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展陳理念,從展廳之內延伸到展廳之外。一套9張的3D明信片和書簽,以壽山石國寶為圖案,精選清宮的“和碩雍親王之寶”、“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乾隆紅壽山石異獸鈕“惟精惟一”印等寶璽圖樣制作而成;一本《壽山石回故鄉·“元音壽牒”組印》漆板印譜,從乾隆御制詩文中選出帶“福”和“壽”字的輯成30方壽山石組印;一盒裝有福州傳統食品禮餅的朱紅漆盒,每個禮餅的中央都蓋著大紅的“帝印”。這些精美別致的文創產品,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和一定的收藏價值,不僅實用,而且為觀眾留下美好的紀念或被他們當作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同時也讓他們與壽山石國寶約會后把故鄉的味道帶回家……
福建博物院將以展陳為平臺,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向廣大觀眾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精品展覽。
參考文獻:
[1]福建博物院.壽山石回故鄉[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