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精神生活被忽略。不少留守兒童的性格缺陷和行為缺陷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得不到矯正,農村班主任工作從小處著手、從情感滲透中,讓農村留守兒童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班主任;農村留守兒童;細節教育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農村的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里留守下越來越多的兒童,家長忙于工作、文化水平較低,對兒童教育上的缺失,使不少兒童性格孤僻、冷漠脆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作為班主任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更大,更難。孔子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我們能做的,從點滴小事做起,貌似難的事情,往往能迎刃而解。
一、 一次檢查,堅守安全的堤壩
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個家長的期待。學生在校的身心安全是家長的關注點,班主任工作的基石。而學生在校時間長,群體人數大,不同性格的碰撞、摩擦和沖突像一個休眠火山隨時可能爆發。
一次課間十分鐘時,兩個捂著臉、大聲哭泣的男生被推到我面前,每人臉上都有四、五道血痕,是兩位男生在沖突中相互撓出來。攤開學生的手掌一看,都留有長長的指甲,檢查全班,情況糟糕。許多學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或是只有老人在家,無暇顧及孩子們這些細節。于是,我在進行了一周的衛生檢查,學生的衛生習慣逐漸養成,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流行疾病。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學說: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其中安全需要屬于第二層次,人的需要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層的需要才出現。守護學生的安全,是教學的基礎。一片長指甲,一把玩具小刀,一只打火機……都可能在監視人的忽視下被孩子們無意中攜帶到校,在沖突中成為助燃劑,“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每天早上的安全巡查和每周一次的個人衛生檢查,能盡可能堵住每一個看得見的蟻穴,保證安全長堤的不倒。
二、 一次安撫,撫平心靈的傷口
很多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忙于工作,與孩子溝通較少。在學校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出現過度的反應。
課間,班上一個小女生和伙伴玩耍時,不慎被推倒在地,在地上蹬腳、哭泣。她這些過激的行為是某種情感的表現。她內心深處需要的不是一個行俠仗義的超人,也不是一個秉公執法的包公,需要的是一個能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親人。她需要的是安撫,我蹲下,抱起孩子,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去小女孩臉上的眼淚。小姑娘的哭聲立馬變小了。情緒穩定后,來到辦公室,用清水把孩子身上擦干凈,小女孩嘴角咧開了。露出羞澀的笑容,對我說:“老師,我心情好了,我想出去玩了。”然后拉著剛才小伙伴的手出去玩耍了。
在這一過程中,也許她之前的哭泣有對小伙伴的抱怨,有對身體的疼痛感覺,但最后都消失了。美國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通過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93%的溝通是通過非語言溝通進行的,只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的。班主任的身份是多重的,亦師亦母,一次蹲下,一個擁抱,一張紙巾是能在無聲中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她怎么去愛自己,愛別人。
三、 一次注視,托起向上的力量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因為孩子們沒有經歷良好的學前教育而形成糟糕的行為習慣而頭痛,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毫無用處。不是“陽奉陰違,水過地皮濕”,就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為問題解決辦法只能從行為開始。
R.L.Curwintishu提出三維紀律方法是以不良行為的預防、制止及懲罰為核心。而在課堂上前二者的有效使用,既能有效地制止行為的發生,又能讓課堂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
班上有一位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與人交流。他也成為課堂上重點教師關注對象。首先防患于未然,在行為發生先制止。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是保持在二十分鐘左右,個別學生是十分鐘左右。上課十分鐘后,小男生的身體就開始朝后面同學望去,張開嘴。走近他,注視他,他害羞地笑了,端正坐姿,接著是強化,斯金納認為兒童新行為產生的基本前提是強化,根據行為習慣的特點,他的不良行為在短時間后將再重復,5分鐘后,他開始左右晃動了,再次走進他,注視他,他無奈地笑了,坐正了,我用贊許的眼光注視他,并微微點頭表揚以強化他正確的新行為。一個星期后,他影響課堂的行為逐漸減少,成績也慢慢上升。
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習慣是從每一個秒中形成的,班主任每一秒的駐足,每一次的回眸,則是不良行為習慣的韁繩,是托起孩子們向上的力量。
四、 一次作業,孕育心靈的成長
在學習課文《媽媽的賬單》時,問學生一天中你的親人為你做了什么事,學生一臉的茫然,有的學生說:“他們天天做事,回家就睡覺,所以沒有。”農村的家長工作繁忙,子女多,平時與孩子們的交流少,時間的堆積,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情感上的疏遠和漠視也逐漸形成,家長也總是向我訴說:“我難得回家,回家也管不住孩子。”留守兒童很多性格內向、孤僻、膽小、冷漠,于是我在每周家庭作業中布置一次作業,記錄一周內家人為你做的事情,為家人做一次飯,母親節為母親做一張卡片……孩子們在作文中寫道:我終于知道爸媽有多辛苦了,爸媽有多愛我了。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也漸漸地開朗活潑起來,經常化的情感作業有利于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也有利于家庭教育,有資料表明:有效的親子交流能降低孩子的孤獨感,還能降低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發生率。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次檢查,一次安撫,一次注視、一次作業……在稀疏平常的每一次中,捧一瓣心香,予以愛的力量,定然會贏得愛,定然能讓農村的孩子健康向上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謝應寬.B·F·斯金納強化理論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21(2)110-114.
[2]程功,周躍良.紀律問題的情緒維度與紀律維護[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02:91-96.
[3]趙景欣,劉霞,張文新.同伴拒絕、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J].心理學報,2013,45,799-810.
作者簡介:周欣欣,湖南省瀏陽市,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料源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