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靜??
摘要:綜合性學習是課改的新內容,其“綜合”二字,一是將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融合為一體,尤其是將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綜合性學習的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重點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所以,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一定要讓學生主動開展活動,明確學習任務。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學習興趣
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體現在課堂模式的多樣性,而語文學習的模式不是特定和固定的,所以,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課堂模式的影響下是可以逐步提升的。語文教材中對于綜合性學習的設置都是在每個單元末尾,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將上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及時地進行綜合性歸納,從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
在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漫話探險》教學活動中,我的教學過程設計了三個環節:
1. 探險故事我來講;
2. 七嘴八舌話探險;
3. 探險行為我評價。課前,我已經將搜集探險家的故事和查找古今中外人類的探險行為這樣的預習作業布置下去。但是,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課后不斷反思才能減少遺憾,使教學過程趨于完美。經過課后反思,我的感悟有以下幾點:
一、 技巧指導有助于學生理解環節設置的目的
在本節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課堂設置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探險家的故事我來講”。每一個小組講故事的同學都經過了一番精心的準備,故事內容豐富,語速適中,表現力強,最后一個上臺講故事的男生表現得可圈可點。但前三個同學在講故事的時候總是缺乏一點抓住聽眾的耳朵的吸引力,直到第四個同學走上臺,大方地將自己準備的故事講出來時,所有的“聽眾”似乎才漸入佳境。仔細分析,是因為最后一個同學不僅脫稿講故事,而且語言平實,趣味性強,音調的抑揚頓挫讓“聽眾”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眉頭緊鎖,心情時刻跟隨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經過課后反思,我認為學生所講故事的內容主要差異在于,學生對于朗讀、朗誦、演講和講故事這幾種語言表達形式并沒有清晰的認識,進而導致一些同學在講故事過程中走進了誤區。據此總結幾點關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講故事的技巧:
1. 故事內容的選擇要適合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故事的搜集和篩選一定要有針對性,必要的時候,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故事主題的確立、故事篇幅的長短、故事的情節等。在老師悉心的指導下,故事的篩選和整合就能基本達到適應綜合性學習的效果。
2. 講故事的技巧指導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本節課設置的環節中,我認為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講故事的基本技巧有兩個:一是講故事時語言要口語化,盡量脫稿,以拉近講述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二是講故事時要做到聲情并茂,用聲音的藝術來吸引聽眾。講述者真情流露、聲情并茂地講述能夠將故事情節生動地再現,使聽眾很快融入情節中。這樣就能夠使所有學生實現了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傾聽習慣的養成。
二、 綜合性的資料收集方法
綜合性學習的資料搜集是學生前期學習的重要途徑,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文字閱讀能力,而且訓練了他們的文字篩選能力。學生的資料收集可以通過這個方式提高有效性。
1. 博。博,就是廣、大的意思。搜集資料的第一步就是要多,切不能以偏概全,影響寫作環節中自己觀點的形成和提煉。例如,本次學習的環節之一“探險行為我評價”。如果學生選擇的材料單調刻板,沒有充分將探險中遇到的各種不可控事件搜集到,那么對于后期的探究內容,他們將會感到無話可談。而且單調的資料會給學生錯誤的導向,使他們難以客觀公正地認識探險行為。因此,資料“博”的程度,決定了綜合性學習“精”的內涵。
2. 精。精,就是經過挑選的,提煉出來的精華。搜集資料的第二步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本單元第21課《偉大的悲劇》,就是要讓學生懂得成功不僅是是否征服自然,還在于精神內涵對后人的啟示和影響。如果這個環節的內容搜集和資料整理達到了“精”的內涵,那么課文標題的“偉大”和“悲劇”這看似矛盾的詞語就不難被學生理解,也起到了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為學習單元課文做好鋪墊這一作用。
三、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應該放在哪個學習階段進行
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在教材中的位置都是一個單元的結束處,但我認為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必須設置在單元文章學習完之后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以探險為主,且有兩篇課文都是外國作家的作品。在課文《偉大的悲劇》一課學習中,陌生的外國探險家的名字和異于漢語的表達習慣并沒有構成阻礙學生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探險家對話的不可逾越的鴻溝,探險家的精神偉大和他們遭遇的“悲劇”結局,在前期綜合性學習中的鋪墊下,并沒有讓看似矛盾的詞語讓學生難以認識,反而使學生對于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一行的成功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的失敗都有著自己獨到客觀的見解。課堂上,學生的精彩發言不絕于耳:
甲:探險行為本來就具有危險性,我想英國探險家一行肯定會意識到這樣的危險,所以,他們不畏艱險,敢于挑戰自己的精神就已經很偉大了。
乙:斯科特的失敗啟示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我查找過一些相關資料,資料展示,源自網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優越性,但對使用愛斯基摩狗有偏見,因而他選擇攀登南極點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西伯利亞矮種馬和3輛履帶式拖拉機。拖拉機只走了幾天注油系統就壞了,只得作為一堆廢鐵,扔在雪地里。由于西伯利亞矮種馬不能適應南極高原惡劣的環境,體力不支,斯科特他們只好在崎嶇的冰原上用人力拖著笨重的雪橇步行前進,消耗了隊員大量體力,也影響了行進速度。其次,他們返回在羅斯冰架上預設的補給倉庫時發現,裝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第三,壞天氣不斷困擾著斯科特一行,原本應該是相對較好的天氣卻變成少見的狂風暴雪,使斯科特他們無法前進,最后,盡管離補給營地只有17千米了,但這居然成為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他們的行為給后來去南極探險的人們提供了很多經驗,也讓我認識到在探險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探險地的地理環境,這樣才能減少損失。
由此可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安排在單元學習的哪個階段進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取決于單元學習的需要。“教無定法”,是教學規律的體現,更是教學智慧的體現。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想好比火星:一顆火星會點燃另一顆火星。”而老師在教學上的引導就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燈塔。
作者簡介:仝靜,陜西省西安市,陜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