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璋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偏離-份額法,對河南省2000-2014年生產率的增長率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就業份額的提高產生了“結構紅利”,但由于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相對滯后,“紅利”作用逐漸降低,甚至將會產生“結構負利”,河南省服務業“成本病”問題逐漸凸顯。
關鍵詞:經濟增長 結構性減速 成本病 偏離-份額法
引言
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服務化”(tertiarization)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經濟特征,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就業比重達到70%以上。然而伴隨著“經濟服務化”過程,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袁富華(2012)指出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普遍經歷先增長后下降的“鐘型”演進趨勢,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有較高生產率的第二產業轉移,使經濟增長“結構性加速”,當出現“經濟服務化”趨勢,勞動力逐漸從第二產業向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第三產業轉移,使得這些國家隨后步入“結構性減速”階段。關于服務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Baumol(1967)認為,由于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相對滯后,在服務業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缺乏彈性)的假設前提下,勞動力將從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制造業部門轉移向服務業部門,同時因為兩部門的工資同步增加,使服務業成本提高,出現“成本病”(cost disease)現象,由于服務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使得總體勞動生產率下降,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Baumol在2001年進一步指出,服務業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僅小于1,甚至接近于0,也就是說,對服務業的需求量不會隨著其價格的提高而下降,服務業產值所占的比重基本維持不變,這一現象被Baumol稱為“服務業之謎”。由于我國存在明顯的“服務業之謎”現象,國內學者逐漸將視線焦點轉移到我國服務業是否存在“成本病”的論證當中。程大中(2004)研究表明,我國服務業分行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普遍滯后,再加上各類服務業需求價格彈性普遍小于1,因此很容易誘發“成本病”問題的出現。李翔等(2016)利用偏離-份額法對我國勞動生產率進行了分解,分析了第三產業就業份額提高產生的是“結構紅利”還是“成本病”,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就業份額提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由“結構紅利”到“成本病”的漸變過程,轉折點出現在2001年前后。宋建和鄭江淮(2017)證實了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滯后性,并由此引發了服務業價格的上升和就業比重的提高,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呂健(2012)研究表明,我國東、中、西部呈現出分化的經濟增長格局,東部地區已經步入“結構性減速”階段,西部處于“結構性加速”階段,中部地區呈現出“結構性加速”與“結構性減速”并存的狀態,勞動生產率增速是導致各地區經濟增長分化的重要原因。呂健同時指出,由于河南、山西、內蒙古毗鄰東部省份,較早的接受東部地區的投資和產業轉移,因此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類似,近年來呈現出“結構性減速”的趨勢。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選擇以河南省作為切入點,通過偏離-份額法分析結構調整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分析服務業“成本病”與河南省近年出現的“結構性減速”之間的聯系。
基于偏離-份額法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分解
偏離-份額法(Shift-share Method)由Fabricant于1942年提出,被大量經濟學者應用和發展,這種方法可以把勞動生產率增長分解為靜態結構變遷效應、動態結構變遷效應和產業內技術進步效應。定義勞動生產率為:
式中LP代表勞動生產率,Y表示產出,L代表勞動量,則t期和0期的勞動生產率可以表示為:
公式中的上標表示時期,下標i表示產業,Si表示產業結構,為了更清晰的顯示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本文將第一、第二產業當作一個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表示為:
從公式中可以看到,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被分解為三個部分,等號右邊第一部分為靜態結構變遷效應,表示在各產業生產率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勞動力在不同生產率部門之間轉移對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速的影響,第二部分代表動態結構變遷效應,反映勞動力在勞動生產率增速不同的產業間轉移引起總體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第三部分為產業內技術進步效應,反映了產業結構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各產業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產生的影響。靜態結構變遷效應和動態結構變遷效應的加總被稱為產業結構變遷效應。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河南統計年鑒》,數據的年份為2000-2014年,以增加值衡量各個產業的產出,各產業產出以及用GDP衡量的總產出均按照2000年的價格水平進行換算。各產業增加值與從業人員數的比值代表勞動生產率,各產業的就業結構用各產業從業人員數占三次產業總的從業人員數的比重來衡量。
實證分析
河南省GDP增長率在2004達到13.7%,到2007年時增長率達到14.6%,此后增長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經濟增長步入“結構性減速”階段,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也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在2007年達到13.5%之后逐年下降,與GDP增長率的步調基本保持一致。通過偏離-份額法對分別代表“結構性加速”和“結構性減速”兩個階段的2000-2007年,2007-2014年兩個時間段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進行分解,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兩個時間段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分別為1.174和0.818。雖然兩個時期期末和期初第三產業就業份額的差值均為5.1%左右,但是產業結構變遷效應的貢獻率分別為3.46%和0.07%,在“結構性減速”階段,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結構紅利”變得很小。
為了進一步分析第三產業就業份額提高對勞動生產率增速的影響,以2000年為基期,逐年考察定基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結構變遷效應,結果如圖1所示,結構變遷效應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在2008年前后達到峰值,雖然始終為正值,產生“結構紅利”,但是這一作用卻逐年減小。endprint
產生這一變化趨勢的原因是由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率決定的,分別計算河南省歷年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歷年來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總體勞動生產率>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由于河南省農業生產率水平低并且吸收大量就業人口,因此將第一、二產業看作一個整體的勞動生產率低于第三產業,勞動力從第一、二產業轉出產生正的靜態結構變遷效應,但是由于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因此,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將產生的動態結構變遷效應為負值,總的來說,由第三產業份額提升所產生的產業結構變遷效應始終為正值,帶來“結構紅利”,但是由于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存在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差異,截止到2014年,第一、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接近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使產業結構變遷帶來的“結構紅利”逐漸降低,當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時,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同時產生負的靜態結構變遷效應和負的動態結構變遷效應,出現“結構負利”,阻礙經濟增長。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是服務業的主要特征,因此隨服務業份額的提高,“成本病”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阻力。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偏離-份額法,對河南省2000-2007和2007-2014年間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進行了分解,發現分別包含“結構性加速”和“結構性減速”階段的兩個時期,雖然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均產生“結構紅利”,但在“結構性減速”階段,“結構紅利”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影響極小。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服務業份額提升產生的產業結構變遷效應經歷了先增加后下降的變化趨勢,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存在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差異,期初第一、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顯著低于第三產業,但是由于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速相對較高,勞動生產率差距逐漸被彌補,河南省第三產業份額提升產生的結構變遷效應也開始出現遞減趨勢,隨著這一遞減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將會形成“結構負利”,第三產業“成本病”問題將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主要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業的地位會逐漸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理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像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娛樂服務業等行業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起居,其發展的程度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幸福指數,有必要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和監督。隨著工業化向城市化演進,對城市建設、房地產的需求,對信息服務以及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對這些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有合理的規劃。
第二,加強三次產業之間的關聯性,能為第一、二產業生產提供幫助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教育、培訓等服務業的發展將有利于促進農業實現現代化,對工業化進程也將產生積極影響,間接的提高的第一、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增長。
第三,“經濟服務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克服服務業中存在的“成本病”對經濟增長造成的影響,發揮河南省自身的優勢,在“結構性減速”背景下尋找新的增長途徑和驅動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袁富華.長期增長過程的“結構性加速”與“結構性減速”: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12(3)
2.宋建、鄭江淮.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服務業成本病——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17(2)
3.李翔,劉剛,王蒙.第三產業份額提升是結構紅利還是成本病[J].統計研究,2016(7)
4.程大中.中國服務業增長的特點、原因及影響——鮑莫爾—富克斯假說即其經驗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2)
5.呂健.產業結構調整、結構性減速與經濟增長分化[J].中國工業經濟,2012(9)
6.王兵,陳雪梅.產業結構與廣東經濟增長——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