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淳 趙桂紅
內容摘要:本文以經濟轉型時期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基礎,探討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國家戰略如何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促進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轉型變革與經濟穩定發展。文章從產業結構調整與創新創業聯動發展、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體系、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與區域經濟聯動這三個視角分別闡述了“雙創”如何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新引擎驅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并且就各個視角提出了“雙創”生態體系的構建目標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創新創業 創業教育
供給側改革下產業結構調整與創新創業聯動發展
創新的目的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發展,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優化制度來鼓勵創新,通過宏觀調控等市場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和重新分配調整上發揮決定性作用。
自從2005年我國進入工業3.0階段后,我國產業結構進入由傳統的制造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階段。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業活動使得內生型技術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源頭,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和與之伴生的新型混合組織的發展打破了創新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創新系統壁壘,大量創客與孵化器的出現標志我國的創新與創業行為正在引導著市場資源配置機制與制度的轉變,逐步由模仿創新過渡到開放創新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構建創新創業環境已成為制度與政策的新目標導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與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構建創新創業環境的重中之重,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激勵和推進新知識的創造及商業化。以創新作為驅動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是新時期產業格局戰略布局的新機遇,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是這一時期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產業轉型的本質是對傳統發展模式全面的轉化,實現非線性的跨越式發展,其中創新的作用就是對于新模式、新路徑、新方法的探索與發現。產業轉型升級不是對原有發展模式的漸進式發展,而是對于原有發展模式的激變式轉換,實現顛覆性的跨越式發展,這其中激變式轉變的驅動力就是創新,以創新驅動轉型,以轉型促進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以創新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從而構建創業生態鏈支持地區創業發展,進而進一步優化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把創新貫徹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中,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業氛圍,實現發展理念、制度機制、商業模式、政府治理的結構性轉型。
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體系供給側結構改革路徑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新時期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創新力以及創業率明顯滯后。這其中反映了我國企業家精神建設的不足,對于一個創新經濟下的創業社會來講,以新知識的創造及其商業化導向的創業活動是這個經濟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具體表現,進一步來講,企業家精神就是一切勇于承擔風險的創新行為,是創新經濟組成的基本單元。而在創新創業多元化主體中最值得關注與培養的重點就是處于擁有豐富想象力并充滿夢想的青年群體,這一群體是新知識的學習者、創造者,在科技創新領域與經濟發展新階段,青年群體有著先天的優勢。
研究發現,在大學階段的創業教育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同時對于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創業方向的匹配度也有促進作用(朱紅、張優良,2014)。創業教育的本質就是在供給側方面構建生態化的創業體系,開展雙創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協調與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與教學實踐效果之間的關系,構建以當代企業用人標準和社會需求環境體系為教育目標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制定符合這一時期大學生心理需求、思維邏輯以及消費價值特征的教育教學目標,正確引導,以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素養、指導創業技能,從而使我國高校能夠為社會輸出具有卓越創新能力、成熟創新思維、旺盛創業經歷等特征的高質量創新人才與創業人力資本。在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推動雙創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為創業者提供更多適合于其需求的創業教育資源,改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供給結構,把傳統的需求側拉動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轉變為供給側拉動的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體系,形成內容多元化、結構合理化、層級豐富化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推進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打通創新精神與創業精力協同促進的閉環。
以處于思維創新高峰期的青年群體來看,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明顯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我國大學生在面對創業機會的識別能力、利用社會關系網絡組織創業資源以及面對創業風險的承擔能力尚顯不足,這反映了我國高校目前在創新創業意識培育以及技能教育方面的不足。目前社會上對于鼓勵大學生創業褒貶不一,大學生創業者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會資源和管理實踐,僅僅依靠創新技能或新技術手段往往導致創業行為的失敗。究其原因,一是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使得高校創新創業理論教育與實踐效果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缺乏對有限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整合的能力,因此這就驗證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應在供給側改革的前提下構建生態化的雙創體系;二是從政府的角度來講,要助力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在完善創新創業相關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也要優化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度環境,建立創新創業風險的社會分擔機制,激發雙創活動中的企業家精神,實現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的協同發展,培育創新平臺,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從而加快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尋找創新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與供給側改革實施路徑
創業教育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1947年開始為其MBA學生開設《新創企業管理》的課程,由此打開了商學院創業教育的新河,隨后創新與創業教育在美國逐漸興起,同時學術界對于創業管理的研究也日益豐富。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倡導的“威斯康辛思想”也是鼓勵大學應打破傳統的封閉狀態,履行社會責任,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學應為社會直接服務的高等教育的第三項職能,主張通過打通高校的傳輸知識和培育人才的閉合通道,從而使高等教育為促進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發展服務。此后,美國其他各州大學紛紛效仿威斯康辛大學的教學理念。高等院校作為精英教育的載體,也是承接社會與教育的中間橋梁,因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教育意識培養方面,高校應該是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與創業人才的孵化搖籃。我國相對于西方國家,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相對較晚,然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卻不亞于西方國家。2012年,教育部發布《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規定高等學校應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并納入學校教學計劃。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提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三階段任務規劃,明確了要在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總體目標。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而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業活力和潛力的群體,如何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對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經濟進步與社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
大學作為一個地區公益性機構其核心資源就是知識,然而創新創業教育應有別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應打破傳統教育的封閉模式,應在創業教育、產業延伸以及政府支持三者之間形成有機的聯動關系,使得高校教育與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相互聯動,通過優化組織結構來構建良好健康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高校在創建系統化創新創業教育時要充分從供給側出發,構建系統化、層次化、差異化的雙創素質教育,傳授創新技能與創業知識的基本理念同時增加學生搜尋信息發掘機會的能力,引導學生的創業意愿、創業潛質與創業抗風險能力。在此基礎上,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調研環節,有計劃、有目標、有方案的使學校與地方相結合開展有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我國高校所提供的創業教育包括創業課程教育和非課程教育,不只使學生學習如何創辦企業進行營利,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將創業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各種情境中,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和多元化目標,實現創業教育與學生自我定位的合理結合,使學生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創造新規則新制度。通過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輸出,通過靈活多樣、豐富多元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養成戰略培養出一批創業者與創新型人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制度建設。
在實施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從推動創業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角度出發,為社會上提供更多符合需要的創業教育資源,還要注重以政府部門的政策為教育導向,發展多元化的、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與創新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同時重視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制度環境與市場環境,爭取社會各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支持,與企業開展合作,拓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渠道,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入來提高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建設能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的升級,使我國高等院校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為社會不僅輸出一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更深程度上培養一批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市場競爭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有效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從“需求側拉動”向“供給側拉動”的本質改變。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與區域經濟聯動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對推動社會經濟建設與技術進步過程中人力資本的重視程度正在與日俱增,保持創新型人力資本的持續供給的方式不僅需要加大對高精尖技術人才的引入力度,更要加強對教育體系的完善,加強對創業者技能的培養以及企業家精神的鼓勵,從而形成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完善的生態體系,突破人力資本對于我國新時期市場環境中創新技術發展與創業行為實施的限制。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政府、商業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通過創新來滿足社會需求并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業活動也不斷涌現。因此,政府在培育創新生態系統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聚集創新資源和促進創新主體間互動以及創新過程中新知識重組的關鍵作用。社會創業生態系統由企業主導,以“社會責任”為各方組織的連接橋梁,基于共同使命價值通過跨部門合作形成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社會創新體系。過去幾年間,企業是社會創業活動的重要載體,在扶貧、教育、醫療、社區建設、環保等各個領域蓬勃發展并且優勢顯現,在對各方資源的利用整合中也發揮出主導作用,各方聯結主體通過互相聯動,形成以社會問題為導向的社會價值鏈,加速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與集聚。因此,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生態化鉸合關系正逐漸被廣泛關注。
2003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通過對生態學和演化經濟研究范式的演繹與拓展,在世界范圍內基于創新網絡理論首先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這一概念。在我國隨著“眾創”的持續升溫,眾多研究者在結合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國情下,進行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研究認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有形行為主體屬于創新的主體,知識、信息、文化、制度等無形的資源則構建了創新的環境要素,創新主體之間相互依賴,同時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惠興杰,2014;趙放,2014)。創新生態系統就是對組織多元化共存性、自組織演化過程以及組織開放協同能力的持續拓展,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是激發創業原動力的催化劑。創新是創業的驅動力,而創業又是創新發展的必然階段,因此,由創新性及創業行為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點就是資源的動態發展、知識與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組織的持續進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的就是以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帶動就業,其中包括創業政策的落實、地方創新園區的建設、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其中最關鍵的是對于創新意識的培育以及對于創業思維的引導。對于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與創新素養,因此我國創業教育不能僅限于紙上談兵,還需要通過整合社會與地區相關政府部門與企業構建一個生態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克服大學作為象牙塔存在于主觀方面的傳統教育滯后性、課程陳舊性、教育斷層性,以及存在于客觀方面的社會創業資源匱乏、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斷軌等因素。雙創教育體系實施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面就是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教育意識培養,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進中對現存問題的探索對于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新格局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同時對于構建生態化的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體系在實踐上也有著重要意義。
創業是創業者、機會和資源三者的有機結合,那么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合理構建離不開創新人才引入及培育、創業機會與資源聚集與政府政策扶植。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指出在國家實施創新戰略的過程中,為了促進經濟的高效發展,高校、產業和政府應連接起來,通過對組織的結構安排和制度設計來把這三方面緊密結合,促進三者之間交互影響、協同發展。人才、機會與資源這三種因素相互交叉形成合力,推動創新創業集群的形成與產業集聚,加速創新創業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鏈建設,形成創業集群。
創業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創業經濟環境下,在創新集群和產業集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演變形成的高級集群形態。從性質上講,創業集群與創新集群和產業集群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創業集群是在集中的區位空間中,以與創業項目相關的產業鏈為核心,輔以創業教育,激勵創業精神,推廣創業文化,以促進競合關系形成的網絡系統,是一個以創業為中心,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新創業生態鏈。創新創業生態鏈在本質上是由創業者、創業行為與創業資源三者相結合而構成的網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區域性網絡系統,在這一網絡中,企業、高校、社區、政府等都是網絡中的結點,其中相互連接、彼此支持的協同效應,是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徐立凡.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N].京華時報,2015.11.16
2.孔令兵,宋偉.面向“眾創”的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策略[J].中國高校科技,2016(4)
3.趙放,曾國屏.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12)
4.惠興杰,李曉慧,羅國峰,李鑫.創新3.0與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12)
5.朱紅,張優良.北京高校創業教育對本專科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機制——基于學生參與視角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