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偉,李元華,朱自超
(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通過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動態系統,以此達到行業本身的穩定和發展。類似于生物學中的生態系統,互聯網金融同樣具有競爭性、協作性、適應性、關聯性、動態平衡性和自我調節性。因此,運用生態系統原理來分析互聯網金融及其發展環境,可以更為直觀、系統地了解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業態的特征。
金融生態的概念最早由周小川(2004)提出,他認為“金融生態”是指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以及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李揚(2005)將金融生態系統界定為由金融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構成,兩者彼此依存、相互影響,組成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徐諾金(2005)認為,金融生態是金融組織與其生存環境,以及各金融組織產生聯系及相互作用,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存在分工、合作的動態平衡系統。當前學術界將“金融生態”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金融生態是指金融正常運行條件下存在的外部環境;廣義的金融生態將其定義為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把金融體系中的成分分為金融生態主體和金融生態環境。本文采用廣義的金融生態系統觀。
廣義的金融生態系統將金融生態模擬為一個生物系統,系統內的個體和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該系統被稱為“金融生態系統”,其內部成分分為金融生態主體和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主體包括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金融生態環境主要由制定政策、進行監管的機構和居民、企業、政府等消費群體,以及影響金融主體產生、運行和發展的經濟及制度環境組成。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由金融生態系統演化而來,有著與金融生態系統相似的結構和特征。一個完整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包含具有競爭性、協作性、適應性、關聯性的主體,具有動態平衡性和自我調節性的生態環境,以及完善的生態系統法則(見圖1)。
圖1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示意圖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主體的競爭性和協作性表現為提供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良性競爭與協作。競爭性表現為每個生態主體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體,為獲取稀缺的金融資源而展開競爭,帶來的結果是優勝劣汰。
互聯網金融主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協作關系。完整生態系統中的各個主體不能獨立于其他主體單獨存在,個體之間的信息、技術交流,將有效提升個體的競爭力,更好服務于消費者,適應經濟和制度環境。
互聯網金融主體的適應性是指互聯網金融主體必須與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相適應。產品和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以及制定政策、進行監管和調控的監管機構,都是為了迎合消費群體的需求,以及影響金融主體產生、運行和發展的經濟及制度環境。生態主體要迎合消費群體的需要,適應消費群體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變化;監管機構主體必須要適應生態系統環境的變化,不斷改進監管方式,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不使監管和環境相割裂開來。
生態主體之間的關聯性首先表現為金融主體之間的相互關聯,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主體在日常運轉中存在緊密的競爭與合作聯系。其次表現在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之間,監管機構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主體之間存在對應關系,生態主體為消費者提供與消費者需求相對應的產品。金融生態環境影響生態主體的運轉,生態主體滿足金融生態環境變化的需求。這種生態主體和金融、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性,維持了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內部平衡。
具有動態平衡性和自我調節性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保證了生態主體的生存和發展。金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性反映生態主體內部及與外部環境之間隨著任意一方變化而相互適應的內在平衡趨勢。系統內的生態主體間、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各因子之間相互協調,調整自身模式相互適應,從而使得各個因子得以生存和發展。生態系統自身可以產生一種“自愈”,這是一個健康的金融生態系統必須擁有的特征之一。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有限,一旦超出系統自我調節性,系統平衡性就會遭到破壞。因此,金融生態系統不能完全依賴于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應存在完善的系統法則,應該涵蓋市場準入、依法運行、監督檢查和市場退出的全過程。有效的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機制有利于系統內個體的更新交替,實現良性“換血”;依法運行和監督檢查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必要保證。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機構多是模仿國外模式,并未針對我國市場環境需求進行創新,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市場需求,市場還有巨大空白空間。由于互聯網金融模式目前缺乏足夠的監管,使得一部分金融機構違規操作,追求短期利益,出現非法集資、騙貸跑路等問題,影響我國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缺乏有關互聯網金融的專門法律,僅有部分行業自律規則,并不足以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由于法律的缺位,使得政府在監管時難以依靠統一的標準,導致監管不足,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大量違規事件,加大了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風險性。
當前我國征信系統還不完善,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難以核實客戶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客戶的信息也容易被泄露。這樣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就是雙方在某些領域很難完全互相信任,降低了整個融資過程的效率。
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需要多樣化生態主體的相互作用,才能發揮其整體功能。只有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豐富多樣,才能形成一個真正有效的市場。因此,加強生態主體建設,強調生態主體針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優質創新,是增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生態主體自身能力的一個重要措施。
互聯網金融行業報酬率應回歸理性,減少違規行為出現的概率。行業內部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不應為了追求短期暴力鋌而走險,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形象。要強化行業內部控制,嚴懲違規行為,還互聯網金融一個健康的行業氛圍。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制環境。首先,必須在互聯網金融主體設立、市場準入、風險控制、監管、破產清算等領域加強法制建設。修訂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法,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法可依。其次,要明確監管機構,不僅要防止由于監管缺位而發生的違規套利,也要避免重復監管浪費資源的現象發生。當然,在強化監管的同時也要對行業保持足夠的信任,政府更多的是提供指導,以促進行業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最后,對于破壞金融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懲不貸,加大力度懲處違規行為。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業務要警惕其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時發現風險、解決風險,減少風險對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破壞。
加快互聯網征信系統建設,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信用氛圍。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規失信者的違約成本,避免泄露客戶信息、偽造信息騙貸等行為的出現,從而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效率的下降。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林永軍.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44-52.
[3]李揚.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研究——初步分析[J].福建金融,2005,(7):4-7.
[4] 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態[J].中國經濟周刊,2005,(3):11.
[5] 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