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恒賢
(懷集縣環境保護監測站 廣東肇慶 526400)
大氣環境監測指的是在了解環境中污染物分布規律的情況下,進行環境評估和預測,以此了解污染程度。人員及時布設監測點,根據污染物濃度、環境人口密集度等因素,有效監測地形、氣候環境,并堅持代表性、一致性、科學性等原則,有效布置監測點,從而全面掌握大氣環境監測布點主要技術,充分體現布點觀測的有效性。
(1)風力影響:北方地區冬季風速較快,在風速影響下,環境中的污染物發生了擴散,如果在某一污染源附近布置三個距離較近的監測點,夏季來臨時,人員開展大氣環境監測中,需適當擴大監測點與污染源之間的距離,冬季來臨時,又需要適當縮短監測點與污染源間距離,一旦這個距離控制不好,就會影響大氣環境監測點的實效性[1]。
(2)降雨量影響:對于雨量較多的時段,人員需增加監測點布置的難度,防止形成積水,減少強降雨對監測設備性能的危害,尤其是在雷電時段,工作人員需將監測布點設置在遠離樹木的區域,所以雨量的多少對監測布點設置形成一定影響。
(3)空氣濕度:通常情況下,春季和夏季,空氣濕度較高,而秋季和冬季,相對空氣干燥,在季節變更時,工作人員要及時關注空氣濕度對監測布點的影響,了解空地濕度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作用,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優化監測布點,將測點選取在合適位置,從而確保大氣環境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1)大氣環境監測布點優化中,及時了解監測點位選取技術,掌握基本的點位選取原則。
(2)代表性原則:選取的監測點位要科學合理,可以代表區域的真實情況,重點是對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的類型進行監測,從而全面掌握區域內大氣環境污染現狀,并能夠對大氣環境監測技術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有效預測[2]。
(3)一致性原則:當前布點監測到的主要污染物類型、濃度等內容與周圍一致,不隨意更改環境監測項目,比如地形、氣候環境等,都要保持一致,便于對大氣環境監測數據的有效性進行準確判斷。
(1)功能區布點法:將監測區域按照功能劃分,如分為清潔區、商業區、工業區、居民區、交通區、公園等,合理分析區域內資源分布情況、環境中主要污染物的類型。依次設置各個功能區采樣點的數目及具體位置,相應人員掌握大氣環境監測的理論知識,對其監測布點優化有一個全新認識,了解主要污染物擴散的基本規律,使大氣環境監測中的功能區布點法得到合理運用。
(2)扇形布點法:工作人員采取多樣化的布點方式,比如將采樣點位置設置在污染源區域的中心位置上,使采樣點位于測點不同區域的若干弧線上,且弧線在同一扇形區域內。比如某工作人員以點源位置為頂點,保證風向地面扇形角度為45°到60°之間,根據具體情況來設置,注意:每條弧線上采樣點的數目不超過4個,并且相鄰兩個采樣點與點源連線間的夾角為10°到20°,在主導風向較為明顯的情況下,合理進行扇形布點設置,便于保障監測布點優化的可行性。
(3)同心圓布點:采用同心圓布點法設置監測布點,首先找到污染中心,以此為圓心,畫出若干不同半徑的同心圓,從圓心開始做出放射線,便于進行采樣點設置,最終得到的采樣點就是圓周與放射線的交點。經驗得知:不同圓周上的采樣點數目不同,也不可能均勻分布,由此可見,同心圓布點法適合用于多個污染源構成污染群,同時污染區域相對集中的大氣環境監測中。
(4)網格布點法:工作人員根據大氣環境污染程度、工業化發展現狀,對環境污染區域進行網格劃分,同時在網格的交點處設置監測點[3]。為了提高環境監測的精確性和科學性,人員及時了解污染區域主要污染物的類型,分析其發展趨勢,以此為基礎,對于濃度較高的污染區域進行重點監測,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缺陷:不能反映高濃度污染物的實際濃度,同時在監測點位布置環節會產生較高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為準確的監測大氣環境污染情況,需要對網格布點法作進一步完善,減少成本投入,從而快速獲取大氣環境監測效果。
大氣環境監測布點中,人員首先明確季節因素影響,如風力影響、降雨量影響、空氣濕度等,以此來進行監測布點優化,積極掌握相應的監測點位優化、功能區布點法、扇形布點法、同心圓布點、網格布點法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