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東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教師借助課堂這個平臺,不斷地探索教學方式方法,尋求緊跟時代的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從五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給學生方法,培養解題能力;營造和諧課堂,師生教學相長;精心設計習題,檢測反饋求實;注重個別輔導,提高整體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效果;主體作用
隨著教育體制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諸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一直在不斷探究和尋求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幾年來,通過不斷加強學習、培訓和參加教科研活動,我認識到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要聚焦課堂,借助課堂這個平臺,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此,老師首先要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每個知識點,再根據班級學情確定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做好各種問題的預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主體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材會提供一幅主題圖,這是導入新課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載體,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主題圖,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比如,在進行《位置與方向》的教學時,主題圖提出小紅所在班級的位置,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在交流中產生不同的判斷結果,從而引發了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教材中的主題圖是面向全國小學生的,由于地域間的差異,教師不能一味不加選擇地使用,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適用的可根據學生實際創設情境,服務于新知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進行10以內的加減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創設一個讓學生買菜的情境,讓學生在買菜的過程中體會到加減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能使學生學會知識,又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營造和諧課堂,師生教學相長
現代教育觀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育對象,是學習主體,是學習知識的主人,所以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可是,有些教師居高臨下,不懂得尊重學生,這樣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聽教師的講解,更談不上認真聽課和積極思考了。那么,怎樣才能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
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方法,還要身體力行,當學生的表率,讓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還要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特點,多和學生交談,經常和他們一起活動,這樣不僅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而且能使學生愿意接近教師,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走下講臺,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對學困生多加關注,輔導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有愛心和耐心,多表揚,少訓斥。這樣能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有疑難問題會主動舉手提問,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每一個知識點后,都要用親切的語氣問學生:“老師講明白了嗎?”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答對的應及時肯定表揚,讓他們有成就感,對答錯的學生也要親切地說:“你再想一想。”或者說:“請你聽一聽其他同學的答案。”溫暖關愛的話語像春風般溫暖著每一名學生的心,他們就會親近教師,相信教師,聽教師的引導,愿意上教師的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更真實地了解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正教學策略。學生也會主動詢問疑難,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僅愉快地學會知識,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師生教學相長的目標。
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解題能力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或模型)并提出問題: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觀察后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直接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般特征,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再比如,教學兩三步計算應用題時,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對于文字描述問題的理解困難較大,如果教師只用語言講解,從字面上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很難理解。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習的方法,運用線段圖就可以幫助分析解答應用題,特別是多步計算和分數應用題。首先,借助線段圖解題可以化抽象的語言為具體、形象、直觀的圖形,可以找準數量間的對應關系,很容易得到答案;其次,借助畫線段圖可化繁為簡,有些數量較多,關系復雜,用線段圖來描述能使復雜的數量關系得以理順,便于找到計算方法。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畫線段圖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呢?首先,教師應指導和示范,讓學生跟著教師一步一步地畫,描述數量關系,并多加訓練,逐步養成習慣,對有困難的學生一定要進行耐心指導,要從中低年級入手,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讓學生獨自分析畫圖,小組內交流訂正等,使學生逐步掌握。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此方法將會被學生熟悉,形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突破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
四、精心設計習題,檢測反饋求實
溫故而知新,有效練習很重要。有效練習不僅對已學知識進行了鞏固,而且在應用的過程中拓展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促進了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個體差異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慮。練習要有層次,既要讓一般生練得好,又要讓優等生吃得飽。第一,要以模仿課題中的例題為模型進行設計,注重基本理論的理解,使學生從中掌握本節課知識的重點,掌握解決此類題型的解題方法。第二,綜合性練習題的設計,題型要注重知識的變通,要有舉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可設計練習題:第一,小明帶10元錢去文具店,買本花去2.40元,買文具盒花去4.20元,應找回多少錢?第二,小明去文具店,買作業本花去2.40元,買文具盒花去4.20元,小明帶10元錢夠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鞏固了所學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后,可設計一兩道拓展性習題,即拔高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拓展知識面。
五、注重個別輔導,提高整體效果
課堂教學要達到有效,學困生的轉化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轉化學困生呢?教師要對學困生成因進行分析,找到學困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應努力轉化學困生:一是建立學習小組。學困生都缺乏競爭意識,往往有自暴自棄的思想,不愿意認真學習和認真完成作業,所以,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按不同層次分成幫扶小組,以優帶差,責任到人,確定目標,實施獎勵機制,效果顯著。二是教師耐心引導,持之以恒。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轉化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些學生掌握知識所花時間相對多一些,所以,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多創造表現機會,因人而異,把比較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課后,教師應多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尋求最佳幫扶方法,對幫扶小組和結對子成員要經常過問,發現問題時及時解決,鼓勵雙方共同努力。例如,在課堂檢測過程中,完成訓練題的優生對自己所負責的學困生進行面對面指導幫扶,在板前演示時,教師應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課外學習時要求“一幫一”結對子的學生負責學困生的課前預習和作業完成等,從而達到共同進步和共同提高的目的。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此方法行之有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在,我所教班級“學困生”轉化工作正在有效進行中。只要教師能夠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究是一項長期工作,只有依據課標要求,結合班情,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教學方式方法,耐心扶持“學困生”,創造性地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全面提高小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我會為此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吳月良.線段圖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4,(06).
[2]朱艷春.探析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華少年,2016,(09).
[3]蘇志宏.論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的作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5,(07).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