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光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龍粳34的特征特性、試驗、示范和推廣的表現結果,并總結了其在青岡縣的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培育壯苗、整地、適時插秧、科學施肥、病草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水稻;龍粳34;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023-01
青岡縣水稻的播種面積目前已發展到8 000 hm2,水稻品種的各項指標直接影響了水稻的抗性及產量,對此,農技推廣部門利用5年時間,試驗、示范和推廣了龍粳34品種的種植,其在產量、品質和抗性等特征特性上表現佳。現總結出龍粳34在青岡縣的高產栽培技術,供生產實踐應用。
1 品種概況
1.1 品種來源
龍粳34是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所育成,2012年通過黑龍江省登記推廣,該品種由母本墾稻8、父本龍粳13配置而成。
1.2 特征特性
該品種主莖12片葉,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30 d左右,需≥10 ℃活動積溫2 400 ℃,與對照品種墾稻12同熟期。株高90.0 cm,穗長16.4 cm,平均每穗粒數104粒左右,千粒重26.3 g,籽粒橢圓,稈黃色。株型收斂,劍葉開張角度小,分蘗力強,穗位整齊,活稈成熟,稈強抗倒,抗病,耐冷。稻谷出糙率為81.4%,整精米率68.8%,堊白粒率2.0%,堊白度0.1%,直鏈淀粉含量19.63%,膠稠度76.0 mm,食味品質80分。
2 產量表現
2.1 小區試驗結果
2012年、2013年在青岡縣興華、民政、昌盛等3個水稻試驗園區中,2年平均產量分別為10 128、9 927 kg/hm2,較對照品種墾稻12分別增產水稻591、618 kg/hm2,增幅分別為6.20%和6.64%。
2.2 大面積示范推廣結果
2014年、2015、2016年在青岡縣興華、民政、昌盛、德勝等鄉鎮大面積示范推廣,平均產量分別為9 634.5、9 793.5、9 436.5 kg/hm2,較對照品種墾稻12分別增產水稻571.5、589.5、609.0 kg/hm2,增幅分別為6.31%、6.40%、6.90%。2016年最高地塊產量達到了11 422.5 kg/hm2。
3 高產栽培技術技術
3.1 培育壯苗
3.1.1 秧田準備。選擇無污染、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質肥厚的中性或偏酸性旱田,建立集中育苗地。純水田地區可建立永久性的50 cm的高臺作苗床。床土選用山地土或無農藥殘留的旱田土,加入10%腐熟的有機肥,同時要攪拌均勻,加入床土調理劑,使床土pH值達到4.5~5.5之間。每1 hm2本田需要秧田面積100~120 m2。春季做床應該在土壤化凍15 cm左右進行,先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每100 m2苗床施用有機肥200~250 kg、尿素2 kg、磷酸二銨5 kg、硫酸鉀2.5 kg,同時將這些肥料均勻地拌入10 cm的耕層中。在播種前2~3 d要進行擺盤,盤內裝土厚度以2~3 cm為宜,薄厚要一致,擺盤后要微噴水或常規澆水,澆水時要在秧盤上平鋪1層無紡布,澆水后要保持盤內床土厚度一致。等水滲透后待播。
3.1.2 適時播種。種子要保證純度不低于99%,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4.5%。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6 ℃,棚內溫度高于12 ℃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20日之前全部播種完畢。一般每盤秧苗播種110 g左右,播后覆土0.5~0.7 cm厚,每盤覆土大約1 kg,覆土要均勻,到邊到角,然后床面覆一層地膜,以利于增溫保濕。苗床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化學除草為輔[1]。
3.1.3 秧田管理。播種至出苗期要密閉保溫,溫度保持在30~32 ℃之間,待苗齊后揭去地膜。晚間可用防寒氈覆蓋保溫;當出苗至1葉1心時,棚內溫度控制在25~28 ℃之間;在1葉1心至2葉1心時控溫在22~25 ℃之間,同時,要通風透光、煉苗;在2葉1心至3葉1心時控溫在20~22 ℃之間,早晚要澆水,一次澆透,需水量大時,要增加次數,如脫肥可補施硫酸銨和硫酸鋅;移栽前3 d,揭膜、煉苗。在苗床立枯病發病初期可選用惡霉靈或甲霜靈單劑或復混劑防治[2]。
3.2 整地
要采取翻旋結合的方式進行整地,翻深18~22 cm之間,旋耕12~14 cm,鹽堿地要適當淺翻。一般年份在4月20日開始泡田,泡田3~5 d后,開始攪漿整地,田面高低差不應超過3 cm,應沉淀10 d左右。
3.3 適時插秧
一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 ℃,泥溫達到15 ℃,開始機械插秧[3]。
3.4 科學施肥
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增施農家肥,提高地力。中等肥力地塊,施用尿素200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100 kg/hm2,也可增施硅肥50 kg/hm2。磷肥100 kg/hm2和硅肥50 kg/hm2、鉀肥80 kg/hm2、尿素80 kg/hm2,在旋地前或者最后一次水耙地前混拌施入。在返青后追施尿素70 kg/hm2作為分蘗肥,在水稻倒二葉露尖到長出1/2時應追施尿素40 kg/hm2作為穗肥,在水稻齊穗追施尿素10 kg/hm2或磷酸二氫鉀作為粒肥[4]。
3.5 病草害防治
在6月下旬防治葉瘟病,在7月末至8月初防治穗莖瘟,一般用春雷霉素或井岡霉素450~750 g/hm2(1 000倍液)統防統治。在稗草1.5~3.0葉、闊葉雜草3~4葉時,用90.9%禾草敵乳油3 000 mL/hm2+48%滅草松2 550 mL/hm2兌水750 L/hm2噴霧除草。除草時應排水,把草露出水面。
3.6 及時收獲
當黃化完熟達到95%時,適時收獲。
4 參考文獻
[1] 夏如達,吳建克,黃宗貴.超級早稻中早39在溫州市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35-36.
[2] 鄭文凱,鄧正春,吳仁明,等.超級雜交水稻新品種‘徽兩優6號標準化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6(7):814-815.
[3] 楊桂梅,程曉秋.水稻簡化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6(4):30.
[4] 黃衛東.淺談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4(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