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為耿+施彬+趙平+劉金鳳+陸婷+趙永豐
摘要 云南是我國核桃種植的第一大省,核桃也是云南省的第一經濟林果。為合理利用核桃林下土地,緩解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林農收益,本文論述了云南省當前核桃復合種植中具有代表性且效果較好的幾種模式以及復合經營模式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核桃;復合經營;模式;效益;云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152-02
Agroforestry Compound Management Model of Walnut and Its Benefit Evaluation in Yunnan
SU Wei-geng SHI Bin ZHAO Ping LIU Jin-feng LU Ting ZHAO Yong-feng *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Yunnan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province of walnut cultivation in our country,walnut is the first economic forestry fruit of Yunnan Province.In order to use land in walnut forest,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land use efficiency,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increase farmers′ income,several efficient modes of walnut compound planting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cluding ecoloyical benefi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 were elucidated in this paper.On this basis of that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relevant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walnut;compound management;model;benefit;Yunnan area
在23屆國際楊樹大會河南濮陽現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表示,林下經濟的不斷發展將對提高林地綜合效益發揮重大作用。雖然云南省核桃產量與面積居全國第一,但是在樹林結果以前沒有收益。為了帶領百姓脫貧致富、提高核桃種植單位面積土地產出、解決長短結合,選擇有效的核桃復合經營模式是提高長短期核桃林單位面積土地綜合效益與發展核桃產業的有力保障。
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核桃種植面積為224.17萬hm2,全省種植面積最多為臨滄市,占全省經濟林木面積的14.3%;最少為迪慶州,占全省經濟林木面積的1.0%[1]。在核桃復合經營模式中,昆明以復合玉米、豆類、煙草、蔬菜、雪蓮果、小麥為主,楚雄州復合以玉米、豆類、桑樹為主,大理州以復合小麥、花生、烤煙、茶葉、蕎子、豆類、蔬菜、少量藥材為主,臨滄市以復合烤煙、茶葉、豆類、少量藥材、林下養殖為主。目前生產實踐中核桃農林復合模式很多,但缺乏對效果較好的代表性模式的總結分析與篩選。本文對效益較好的核桃農林復合模式進行總結,以期為云南省農林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 優良的核桃林農復合經營模式
云南省相關科研院所與企業已經分別在昆明、保山、文山等地區開展核桃+草+畜,核桃+川續斷,核桃+食用菌,核桃+烤煙等不同模式復合經營。通過試驗、示范,篩選總結了以下適應于云南省的4類效益明顯的核桃復合種植模式。
1.1 核桃+草+畜
核桃+草+畜模式,即在硯山開展核桃林下種植飼料草,將飼料草用于養羊養畜,并將牲畜糞便集中起來發酵后用于當年基肥。此模式下畜禽養殖以養羊和養雞為主,在生長2~5年核桃樹林下以圈養為主,而雞可以散養;核桃樹種植6年以后可以采用圈養和散養2種方式進行。采用此種模式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林下養殖業中的林下雞,通過一個簡單的雞—蟲—樹食物鏈就可以形成雞、樹共同生長的狀況,而林下雞的引入則對林木的肥料提供、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作用,雞群喜歡啄食樹干基部和地面的害蟲及其蛹 、卵,可大大減輕豐產林害蟲危害[2],減少用藥量,產業鏈與生態鏈的良好結合使林地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隨著林分郁閉度的增大,間作其他作物的收入逐年減少,而此種模式是一種比較長效的模式,可長期實現以短養長、持續經營的目的[3]。
1.2 核桃+藥材(川續斷)
林藥間作模式,即選擇適宜的核桃林地,在其林下及林間空地種植經過科學方法篩選及馴化的矮桿中藥材川續斷。其特點是種植方式廣泛,適用于任何樹齡的核桃林。通過在云南省保山市實施項目,川續斷年產量達3 000 kg/hm2(干品)以上,核桃樹體生長及早實豐產性明顯好于核桃+包谷模式,按2016年11月產地最低價格12元/kg計算,年產值達3.6萬元/hm2,純收益3萬元/hm2,是傳統核桃+包谷模式的3倍以上,解決了核桃樹上不結果、樹下無收益的困難局面。云南怒江州種植核桃也采用了核桃林下續斷規范化栽培,充分利用了核桃林地空間價值,提質增效十分明顯[4]。
在藥材復合種植方面,北方地區主要開展了多種藥材與核桃復合種植實踐,如土貝母、知母、菊花、射干、桔梗。這5種藥材適宜在核桃結果初期(核桃樹齡10~12年)間種,而荊芥、丹參、土木香這3種藥材適宜在核桃幼樹期(核桃樹齡3~4年)種植[5]。北方地區的種植經驗和模式也給云南省發展核桃復合種植提供了參考。
1.3 核桃+食用菌(大球蓋菇)
核桃+食用菌模式,即在核桃林郁閉≥70%的林下采用仿野生種植方式生產食用菌。這種復合模式可以靠山養山、靠樹養樹,具有簡單易行、方便推廣、原料來源廣泛、更換品種后可多茬輪種的優點。通過在昆明開展試驗示范,種植大球蓋菇產量為30~45 t/hm2,以當地市場價格15~20元/kg計,產值達45萬~60萬元/hm2。這種方式投資短、見效快,是適應于云南本地的一種模式,林農也容易接受和掌握。
1.4 核桃+烤煙
由于烤煙經濟效益高、周期短,致使在當地連作現象十分普遍,長期連作導致病蟲害嚴重、土壤養分失調、微生物種群結構改變、土壤生物化學反應受到抑制等,進而影響烤煙產質量。土壤養分失衡是導致連作障礙的重要因素,通過在昆明、保山開展土壤有效肥力分析發現,作物不同,其吸收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收獲后土壤中殘留的有效養分也不同,而通過復合經營對緩解土壤養分失衡有一定效果。核桃屬于深根性樹種,煙草是一種施肥量較大、肥料利用率較低的作物[6],煙草大量施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肥料浪費、烤煙品質下降、水體污染等問題,因而煙草栽培過程中亟待提高肥料利用率[7]。核桃與烤煙復合經營能夠利用煙地淋失的氮肥、磷肥、鉀肥,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減少核桃栽培投入。
核桃農林復合經營的方式有很多,但有些復合模式是盲目的,是不能復合經營的,因為核桃會分泌出一種毒素——核桃醌。研究表明,核桃對蘋果、海棠、藍莓、番茄、辣椒、黃苓等有一定的抑制生長作用;而核桃復合白菜、花菜、牧草、烤煙等,作物長勢良好;核桃林下復合食用菌抑制作用不明顯,土壤肥力明顯增強。
2 核桃復合經營效益評價
2.1 生態效益
農林復合經營不僅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也極大改善了生態景觀。研究表明,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建成后,對農業生態環境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特別是對局部小氣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降塵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核桃林下土地容易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酸化,在核桃林下開展復合經營后,核桃樹冠能有效改變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農作物構成的地表覆蓋物還可降低雨滴的沖擊力,同時枯落物也是土壤養分來源之一,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增大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滲透性,減少土壤水分和養分的流失,從而改善林下層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核桃復合經營后可以有效降低風速,增加局部空氣濕度。據俞心妥研究表明,風速降低40%~50%,空氣相對濕度提高7%~10%、絕對濕度提高2 000 hPa,蒸發量減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
2.2 經濟效益
核桃農林復合經營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應的時間內獲得2~3種以上產品的收獲,這在數量和品種上都較單一種植優越得多。以昆明為例,開展核桃復合玉米、蔬菜、烤煙,土地附加值增長9 600~54 000元/hm2,在文山石漠化地區開展核桃+牧草模式發展羊、雞養殖等,土地收益增加15 000元/hm2以上,大大增加了土地產出率,增加了林農收益。同時,對林下農作物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撫、抑制雜草、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潮濕,進而改善核桃林的生長環境[7],提高核桃掛果率,降低撫育成本。
2.3 社會效益
核桃林復合經營可以產出多種產品,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而且短期效益十分明顯。開展核桃復合經營勞動力投入大,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還培養了大批農業和林業鄉土人才,他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熟練掌握了農林復合經營技術,解決了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另外,農林復合經營不但能夠增加短期收入,而且還可增加長期收入。這種經營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培育好林業主導產業,帶動部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林農收入,激活發展動力,增強當地林農依靠運用科技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 發展核桃復合經營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核桃復合經營作為一種高效的土地利用途徑,已廣泛應用于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但是核桃農林復合經營研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種群互作、化感作用及養分循環機理等基礎理論及系統研究不夠,缺乏區域的最優化模式研究。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是分析比較各個區域內現有的農林復合經營模式,而缺乏對當地最優模式的探討,缺乏立地生產力長期變化及可持續經營的研究。針對農林復合經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完善核桃復合經營技術體系研究
核桃復合經營作為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是研究合理布局、立體間套、用養結合、互生共利的最優模式。應在核桃化感作用及養分循環機理方面研究各模式間最適的管理技術,從而提供各模式相應簡明實用的技術體系。
3.2 轉變研究方式和改進研究手段
核桃復合經營是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涵蓋了林學、畜牧學、草學等學科,在研究方式上應注重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間的參與,從而實現研究—示范—培訓—推廣等多位一體的推廣方式,將研究成果更好地應用于生產中。
4 結語
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戰略措施,但必須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將農林復合經營變為以某一特色林產品為主、多種農林產品聯合發展的林下產業,增加土地產出效益,開發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林下產業模式。如林—藥、林—菌、林—養、林—菜、林—旅等模式,以發展壯大林下產業,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增加林農收入,解決短期、中期、長期收益困難的局面,促進核桃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
5 參考文獻
[1] 賀青峰.核桃林下復合經營初探[J].現代園藝,2014(10):23.
[2] 康洪良,陸斌,萬曉軍.泡核桃早實豐產栽培與林畜復合經營技術試驗初報[J].林業調查規劃,2013,38(1):58-61.
[3] 臘叁富,耗才清.云南瀘水縣核桃幼樹下續斷規范化栽培技術[J].綠色科技,2016(12):34-35.
[4] 王超,王春榮,崔懷仙.太行上核桃林藥材間作試驗[J].經濟林研究,2016,34(3):181-186.
[5] LAMPARD M.Fertilizers for tobacco[J].World Crops,1980,32(1):2-4.
[6] 鄧陽春,梁永江,袁玲,等.煙地土壤養分淋失與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9,23(2):21-24.
[7] 沈國航.森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